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4篇 |
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85篇 |
综合类 | 738篇 |
水路运输 | 544篇 |
铁路运输 | 327篇 |
综合运输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82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66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姚怀新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12):63-64
2.6.3结论与措施
(1)负荷波动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其一为发动机转速的波动将使平均转速ne^-低于平均转矩匹配点Mz^-在调速外特性上所确定的转速值nz;其二,当平均阻力矩Mz^-工作点在调速外特性上配置过高时,发动机频频进入非调速段工作而使转速大幅度波动,同时引起平均转矩输出值Me^-低于静态特性上与平均转速ne^-。相对应的转矩值M'e(图25)。结果使其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恶化。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针对断头路的存在会降低道路利用率、加剧交通拥堵等问题, 构建了断头路打通在路网结构以及交通分配层面上的优化评估方法。在路网结构层面, 采用社区探测对路网进行划分, 获取社区作为受断头路影响较大的路段组合; 在交通分配层面, 将断头路打通带来的影响量化为路段平均速率的变化, 构造路网阻抗函数作为约束条件, 在社区内部进行断头路打通前后2次交通分配; 通过连续平均算法建立求解算法, 选取2次用户均衡状态的路段平均速率变化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数。以北京市朝阳区路网为算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①900 pcu出行需求约束下, 断头路打通的平均指数均值小于0.6%, 表明在低负荷区域打通断头路不能带来明显的优化; ②在剩余3组较大出行需求约束下, 打通跨社区断头路的评价指数均值(3.097%, 1.833%, 2.633%)都大于打通社区内断头路(2.077%, 1.785%, 2.041%), 在市政工程中应该优先考虑打通跨社区路段。 相似文献
36.
37.
为了方便乘客使用和提升地铁沿线土地价值,促进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铁出入口与周边物业结合的建设案例越来越多。通过对该类出入口进行分类总结,根据是否同步建设,对其进行细部分类,结合实践经验对该类出入口与物业结合的同步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出入口与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同步结合设计的方法,讨论如何处理车站与物业的衔接关系,使该类出入口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用地、消防疏散、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38.
为克服传统预测模型结构单一、预测精度及稳定性不足等缺陷,提出多元体系组合预测模型的建模思路。首先,基于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及ARMA模型3种单一预测模型,构建铁路隧道变形预测体系;再以均方根误差、误差平方和及平均绝对误差等为评价准则或指标,构建各预测结果的误差评价体系,求解各单项预测模型的权值贡献指数,得到最优组合权值;然后利用后验差检验、残差检验和关联度检验构建预测精度校验体系,对组合预测结果进行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多元体系组合预测模型在特大断面隧道中的变形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多元评价体系组合模型预测相对误差值均小于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较单一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也一致通过相关检验,验证了多元体系组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9.
为选取合适的公交客车座椅布置匹配公交线路,阐述了公交客车站立密度的调查方法,提出了公交客车站立密度和调度发班间隔的计算模型,通过参照轨道交通设计规范的站立密度阈值范围规定,分析了所调查的7条线路站立密度分布的合理性和变化特征.通过不同发班间隔和座椅布置来适配固定客流,分析了站立密度随发班间隔和座椅布置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站立密度适应系数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数理特征,对比了不同座椅布置车辆适配平峰客流后的适应状况.结果表明,"轴距1+1 ,后通道2+2"能够较多地释放出有效站立空间,5人/m2以上的站间数比重最小,体现了收敛状态,能在满足较短站立时间的同时使乘客能够获得座位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40.
工程机械底盘液压驱动装置性能分析(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怀新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20(6):60-62
液压驱动装置的结构形式与性能是工程机械底盘液压驱动与控制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析讨论了各类结构形式的液压驱动装置及其与行走机构组成不同形式的液压车辆底盘时的性能与特点。对车辆工作所需要的特殊功能,如液压同步、限速、制动以及补油回路等也进行了讨论,有助于工程车辆的理论研究与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