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4篇 |
免费 | 19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95篇 |
综合类 | 745篇 |
水路运输 | 574篇 |
铁路运输 | 337篇 |
综合运输 |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28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铁列车与道路车辆运行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现场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地铁列车和道路车辆运行对环境的振动影响,选取北京地铁1号线东单站—建国门站普通无砟轨道区间以及4号线北京大学东门站—圆明园站浮置板轨道区间,在地表布置多个传感器,对地铁列车单独引起的振动、公交车单独引起的振动,以及两者叠加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对振动的Z振级和1/3倍频程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采用非减振的普通无砟轨道还是浮置板轨道,在距离地铁隧道中心线一定范围内,公交车引起的振动对沿线居民影响要强于地铁列车;采用浮置板轨道,可降低地铁列车引起的10Hz以上的地表振动,尤其是4080Hz控制频段内的振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地铁列车对沿线居民的振动影响。可采用浮置板轨道来减小地铁列车振动对沿线精密仪器的影响,但采用浮置板轨道仍会使得现有环境振动有所增加,其增量是否会影响沿线精密仪器正常使用,需要根据仪器对环境振动的限值而定。 相似文献
102.
103.
文章对中低速磁浮列车制造过程中车体组装、调试等环节的工艺难点及重点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处理对策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4.
在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隧道内采用III型轨道减振器扣件、中量级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以及重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3种减振措施的代表断面上,采用落锤法测量钢轨、轨枕、道床及隧道侧壁测点的振动时域信号,计算得到各断面上测点的传递函数,并评价分析了这3种减振措施的性能。选取对列车振动较敏感的轨道下穿居民小区路段进行地面振动测试,分析了地下列车运行对居民生活的振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轨道交通所采取的大埋深及重型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减振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05.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投融资结构是投融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投资管控与融资管理两个角度,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熵值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融资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与优化。并以广州轨道交通11线为应用案例,验证了该评价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107.
公路景观绿化的交通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绿化给公路使用者提供了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公路绿化作为公路设施的一部分,除了满足景观、生态需要外,还应具有交通功能。本文研究、分析了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遵循的道路交通特性原则,提出了具有强化交通组织及安全功能的公路绿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喷油器结构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着重介绍了对某大功率高速柴油机喷油器针阀体结构进行的改进研究,以改善喷油器的喷雾特性以及提高其流量,同时通过柴油机整机性能匹配试验,研究喷油器结构对柴油机整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平地机安装自动找平系统的使用与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军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21(2):56-57
平地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路面工程的平整及其它工程的改良施工中,介绍了平地机自动找平系统的组成、作用、控制,着重对系统的三大作用、校对时间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0.
为满足朔黄铁路T梁提载要求,针对桥梁的特点和构造,采用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对其进行强化加固。该体系的锚具、预应力束和转向器均与普通体外预应力不同,预应力损失不能直接按现行规范进行计算。通过24 m足尺梁张拉试验,利用IMC数据采集系统动态记录体外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有效应力的整个变化过程,简捷准确地获取了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锚固损失、摩擦损失的试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锚固损失为0.98%σcon,摩擦损失为1.6%σcon,摩擦因数μ为0.063。试验结果为该新型预应力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效计算依据,也为今后改善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