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5篇 |
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263篇 |
综合类 | 1242篇 |
水路运输 | 1157篇 |
铁路运输 | 740篇 |
综合运输 | 1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239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90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364篇 |
2006年 | 352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以其设计时速高、设计荷载重、主桥跨度大三大特点跻身于世界同类型高速铁路桥先进水平之列。此文阐述其六跨连续钢桁拱梁架设方案和施工新工艺,并就预拼存放场、提升站、下河码头、临时支墩、墩旁托架、三层吊索塔架等大型临时设施的施工设计和工程指标进行研究。同时还就当前铁路工程预算定额尚属空白的大跨度钢桁拱梁部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32.
分析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条件下列车控制方式,建立了列车最小追踪间隔计算模型,并描述了算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在对实际线路数据试算的基础上,总结了线路最小追踪间隔最大值出现的规律,分析了缩短最小追踪间隔的方法,并总结了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233.
234.
随着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无线应急网的全面建设,城市无线应急网引入地铁已成必然。为此,从建网需求、工程投资、工程建设、使用维护、干扰分析等方面,对地铁专用无线网和政务应急网的功能以及定位进行分析,为轨道交通引入政务无线网系统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235.
曾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9)
介绍了成都地铁列车到段后的调试情况,以及在进行各项试验中遇到的大坡道调车作业、车辆速度传感器接地故障、制动电阻温升以及防滑等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36.
237.
对P70型通用棚车车体钢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上侧梁旁弯超差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原因,通过采用强制焊接及调整车顶弯梁的工艺尺寸等改进措施,使上侧梁旁弯满足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38.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西部地区及偏远地区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修建公路时常需要跨越河流、沟谷等复杂地形,因此高墩大跨连续刚沟桥的修建日益增多,其墩高也由原来的几十米提升到了上百米的高度,随着墩高的增大、跨径的增长,对该类桥型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论:本文以山西省某(90+168+90)m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分别进行了高墩自体稳定性分析、施工阶段最大悬臂状态稳定性分析以及成桥阶段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可知:(1)高墩自体稳定性分析中,温度效应对高墩稳定性的影响较小;(2)施工阶段最大悬臂阶段的稳定性分析中,各向风荷载中顺桥向的风荷载对结构的稳定性最为不利;(3)成桥阶段的稳定性分析中,当车道荷载和人群荷载的均布力布置于中跨时对成桥的稳定性最为不利,风荷载对成桥阶段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而温度效应对稳定性的影响则不可忽略;(4)该桥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成桥阶段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计算分析过程对实际工程中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梁的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9.
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平面信号交叉口。同相位不同方向行驶的机动车和自行车之间产生大量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加了安全隐患,给交通管理带来了难以治理的问题。微观行为模型是研究机非混合交通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三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处的机非混合交通问题,分析了影响机动车右转弯通过交叉口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右转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内穿越直行自行车的微观行为模型和自由行驶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揭示了信号交叉口处的机非干扰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混合交通条件下机动车的微观行为模型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