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0篇 |
综合类 | 48篇 |
水路运输 | 19篇 |
铁路运输 | 25篇 |
综合运输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采用不断增大垃圾渗滤液浓度的方法,筛选出5株有效降解垃圾渗滤液化学需氧量(COD)的优势菌株,研究其对渗滤液COD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5株优势菌株均是好氧微生物,对COD的最佳降解时间为120h,最适pH均为7;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的降解效果好,在30℃,pH为7时COD去除率为45.3%;加入碳源有利于渗滤液COD的降解,但加入无机氮源使COD的去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2.
流域事故性污染源监测资源的最优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监测资源,应用最优搜索理论,针对常规污染因子型流域突发性污染事故,给出了探测函数为指数形式时流域事故污染源的最优搜索模型和搜索资源最优配置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在搜索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优化监测资源的分配方案,使成功探测到事故性污染源的概率最大.为了证明该方法的正确性,给出了1个算例. 相似文献
123.
在综合考虑的防渗层防渗性能,截污能力以及场址区环境容量3要素的基础上,以某填埋场为研究背景,通过土柱实验确定填场主要污染物之一Cl^-在防渗层中运移的相关参数并根据填埋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场址区地下水体的环境容量,研究表明防渗层上渗滤液水头对填埋场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环境的总量影响很大,最后对填埋场防渗层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基于Fisher判别思想,选用岩石质量指标、完整性系数、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纵波速度、弹性抗力系数和结构面摩擦系数作为分类指标,利用观音山隧道、笔架山隧道、石山隧道、窑坑隧道和风岗隧道的26组实测资料,建立了围岩分级的Fisher判别模型,经检验,该模型的回判准确率达到100%。利用该模型对其它4组围岩样本进行判别,其结果与工程勘察结果一致,表明Fisher围岩分级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工程实用性,为地下工程围岩分级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7.
准好氧矿化垃圾去除渗滤液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室内埋龄为3 a的准好氧矿化垃圾填充生物反应床,分别在自然通风和封闭填埋条件下对渗滤液进行灌注处理,以探讨准好氧矿化垃圾对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特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准好氧矿化垃圾去除最多的是渗滤液中含量最多的分子量小于2×103的有机物.当水力负荷为40 L/(m3·d)时,在自然通风和封闭填埋条件下总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2%和87%;当水力负荷为50 L/(m3·d)时,总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4%和21%.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当水力负荷从50 L/(m3·d)减小到25 L/(m3·d)时,相应的容积负荷从600 g/(m3·d)减小到300 g/(m3·d),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从85%提高到93%以上.经过40 d连续运行,生物反应床出水中的COD质量浓度稳定在400~900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28.
129.
分析动力总成惯性参数变化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进而确定参数测定或计算中的允许误差,对于悬置系统的成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经典模态方法,推导了系统固有频率和主振动中最大振动能量对惯性参数灵敏度的计算式。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动力总成质量、转动惯量以及惯性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悬置系统设计中作为基本参数的惯性参数测定或计算结果可接受的误差容限。 相似文献
130.
沥青路面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抗滑性能是道路安全问题的核心,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路面抗滑性能提供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将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分为了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特性、环境因素、车辆特性3个主要方面,其中在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特性方面,研究认为集料的结构特性与混合料配合比对抗滑性的影响较大;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认为温度对于抗滑性的影响较大;车辆特性对抗滑性的影响方面,研究认为主要体现在轮胎特性与荷载方面。此外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路面的抗滑性能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