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187篇
综合类   182篇
水路运输   39篇
铁路运输   18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考虑出行者在个体因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选择自行车通勤的作用,利用Odds Ratio统计定性地分析各因素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探索因素间的相关性和内部联系.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含隐含变量的二项Logit(BL)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出行距离、感知收益、小汽车拥有与是否自行车通勤显著相关.同时利用普通BL模型作为参考得到补充和比较结果:尽管社会经济地位是显著的,家庭收入的影响却不大;出行者更在意快速性和便利性收益,而非安全性和舒适性收益.  相似文献   
72.
采用静电纺丝法与无皂乳液法相结合制备了稀土配合物/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Eu(DBM)3Phen/PS.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FS)等,对纤维的形貌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S浓度的增加,所制备的纤维直径逐渐增大,纤维的发光强度也逐渐递增,荧光寿命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73.
为了减少高速公路常发交通瓶颈上游路段运动波传播引发的追尾事故,在分析PARAMICS微观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可变限速控制仿真平台,在高速公路入口匝道交通瓶颈仿真路段,采用事故预测模型定量研究路段内冲击波传播过程中追尾事故的实时风险,提出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可变限速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减少事故风险效果最好的控制策略是将阈值设置为预测事故概率等于0.25,限速值变化周期为120 s,限速值降低幅度为20 km/h,恢复幅度为10 km/h,相邻路段限速值差为20 km/h.采用可变限速最优控制策略后,高速公路瓶颈上游路段追尾事故风险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74.
文章从分析航行计划入手,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A.893(21)决议有关《航次计划指南》对制定航行计划的要求,阐述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引入海图标注,对其内容步骤结合图例研究,列举了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应有的内容,为远洋船舶进行航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根据高速公路常发拥堵路段的交通流数据,采用累计占有率法绘制交通流占有率波动曲线,用来判断拥堵路段内车辆排队尾部轨迹,分析了占有率、里程位置、时间间隔的关系,确定了累计占有率曲线的拐点。分析了排队传播、消散过程中交通事故频数与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对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辆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排队车辆尾部时,发生交通事故的频数明显增加,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以排队尾部为中心呈现正态分布,不同行驶方向路段内正态分布曲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拥堵传播与消散过程的正态分布曲线存在显著差异。建立的事故发生概率的联合正态分布模型,可用于预测排队车辆尾部附近的交通事故风险,为实施动态交通控制以提高快速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在考虑交通量短时变化的时空特性和波动性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交通量短时预测模型.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流非线性、时变性、随机性等特点,提出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非线性交通量短时预测模型进行在线修正.该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采用两步优化策略,对算法参数进行调整,避免算法早熟收敛,有效提高了算法的运算精度和效率.利用城市道路的实测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工具箱对该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77.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着线网布局和站点设置不合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低等诸多问题,导致了公交分担率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一路一线直行式”公共交通系统新模式。本文通过对“一路一线直行式”公共交通新模式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构建了新模式理论研究的框架结构体系,包括新模式的适应性分析、客流分析、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研究、公交站点及换乘节点布局方法研究、信号优先控制与智能调度优化方法研究等。最后探讨了新模式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8.
用密度-流量关系模型解释交通流量陡降现象.为了解释交通流量陡降现象,提取了车头间距和驾驶员反应时间等驾驶行为共性参数.利用这些共性参数,建立了车流-回波速度、速度.密度和密度.流量关系模型.根据驾驶员在加速和减速时反应时间,计算了回波速度和密度-流量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随驾驶员反应时间减少,回波速度峰值减小,流量峰值增大.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变化是产生流量陡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9.
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被医学界证实。城市居民选择交通工具以及出行路线时,道路机动车尾气污染会影响其选择行为。文中通过居民出行问卷调查证实部分出行者会采取规避行为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对个人健康的危害,建立表征出行者与污染气体接触程度的曝露指数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建立增量时间转化模型,以出行时间增加值的形式定量得到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居民出行的影响程度,对离散选择模型的效用函数进行了修正,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80.
城市交通中多种出行方式共存等特性使传统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难以分析出交通投资产生的效果。文中假设发生在各起讫点问的交通出行是1个消费者代表的出行选择结果,推导一般均衡条件下交通服务供应水平变化与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t模型模拟方式选择得到需求函数,结果显示交通投资产生的消费者福利与交通方式选择集的最大效用的期望值有关,表明以离散选择模型为基础的福利评价方法适用于多种交通投资的效果评价,包括交通方式选择集发生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