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9篇 |
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67篇 |
综合类 | 914篇 |
水路运输 | 642篇 |
铁路运输 | 512篇 |
综合运输 | 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14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16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196篇 |
2007年 | 208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按实际加工工艺,基于有限元软件SYSWELD,采用有限元热弹塑性分析方法和Fortran语言对焊接热源进行二次开发,获得了所需要的热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热源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高速列车CRH380B侧墙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和焊接顺序对于侧墙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得到了侧墙焊接最优方案,为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方案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3.
柔性接头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的地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 模拟地震荷载和地裂缝场地沉降, 分析了穿越地裂缝区域且设置柔性接头的分段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 研究了地裂缝场地沉降、裂缝发育特征、地铁隧道加速度响应特征、土压力与隧道各区段不同部位的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由地裂缝场地沉降与地震荷载耦合作用所产生的差异沉降和裂缝多集中于柔性接头部位; 各区段地铁隧道间的运动具有一定独立性, 上盘靠近地裂缝的地铁隧道的加速度峰值是下盘隧道的3.2倍; 距离地裂缝越近土压力越大, 且在耦合荷载作用下, 上盘土压力是下盘土压力的6.7倍; 地铁隧道各区段左右拱腰应变较大, 底板处应变次之, 拱顶部位应变较小; 柔性接头设置后各区段应变增率减小, 在距离地裂缝较近部位未出现明显的应变增加现象。可见, 在地震荷载与地裂缝场地沉降耦合作用下, 柔性接头能够减小地铁隧道地裂缝位置处的集中应力与地裂缝场地的变形。 相似文献
84.
韩洪泉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5-69
文章从军事视角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指出郑和下西洋虽将海权从西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但其远航仍然是和平之旅。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地缘、制度、模式等诸重因素的制约,中国明朝初年的远洋海权昙花一现,海上力量盛极而衰,迅速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85.
针对传统区域交通控制技术无法应对机非冲突干扰的问题, 结合中国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的特点, 研究了交叉口与路段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分析了区域路网机动车交通特征, 确定了混合交通特性相似的区域。基于路段非机动车的阻滞作用, 分析了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折减与相邻交叉口相位差的优化。以区域路网机动车总延误为优化目标, 建立了非机动车影响条件下的区域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优化了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和相位差等参数, 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 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环形区域路网为例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现状信号控制方案下区域路网7个交叉口机动车的车均延误为24.5~42.9s, 平均为35.99s, 路网总延误为256.39h, 优化后交叉口的车均延误为21.8~36.4s, 平均为30.12s, 路网总延误为214.57h, 7个交叉口车均延误减少了10%~24%, 平均为16.31%。可见, 优化模型能够显著降低区域路网车均延误与总延误, 提高区域路网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86.
87.
韩玲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2):40-42
分析翻译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在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和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当今大量的语言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到,在目的语中更多地体现源语言、或更多地体现源语言与目的语的不同,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88.
89.
90.
浅谈智能运输系统及其在我国发展的重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 Si HAN Wen-tao 《交通与运输》2007,(1)
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ITS)概念及目前发展的状况,并根据中国近年来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国智能运输系统(ITS)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