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29篇 |
免费 | 51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52篇 |
综合类 | 1828篇 |
水路运输 | 1751篇 |
铁路运输 | 1361篇 |
综合运输 | 2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259篇 |
2021年 | 403篇 |
2020年 | 249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48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239篇 |
2014年 | 338篇 |
2013年 | 451篇 |
2012年 | 532篇 |
2011年 | 583篇 |
2010年 | 517篇 |
2009年 | 543篇 |
2008年 | 483篇 |
2007年 | 552篇 |
2006年 | 488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1.
舰船姿态坐标变换及稳定补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现有舰船姿态坐标变换的方法及其存在的不足.结合舰船平台罗经测量舰船姿态的原理,明确指出虽然舰船姿态变化是随机的,但是平台罗经测出的舰船姿态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由地理坐标系(惯性坐标系)到舰船甲板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必须按照航向--横摇--纵摇的顺序进行;而由舰船甲板坐标系到地理坐标系的坐标变换必须按照纵摇--横摇--航向的顺序进行,并推导建立了舰船姿态变换方程,为舰船稳定平台及舰船姿态补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也可在航空航天、天文及控制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2.
湍流入口条件对CFD计算结果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中,包含有很多计算模型,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种较好的模型进行解决,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湍流模型是k-ε二方程模型.本文基于CFD软件,应用k-ε二方程湍流模型对细长体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进而比较湍流模型中湍流参数的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湍流强度(%)Ⅰ及粘性比的取值范围有较好的适应性;水下片体间存在有利干扰和不利干扰,采用k-ε二方程湍流模型计算双体的互相干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三)船员在船工作时的起居舱室、娱乐设施、食品和膳食ILO此次将60多件涉及海员的国际公约和建议文件进行全面整合形成《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其核心宗旨是保障海员"体面工作",而公约围绕五大主题规定的各项要求中,最能体现海员"体面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6.
针对地铁安全门驱动控制器,提出了一种电机控制软件构架。该构架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基础调度各控制任务,将控制任务分为高优先级任务和低优先级任务。在该控制构架基础上,完成了地铁安全门驱动控制器的软件系统,并在样机上进行了应用测试。试验表明,该电机控制软件构架运行稳定,能有序地调度各控制任务,并具有良好的复用性和扩展性。以该构架为基础开发的驱动控制系统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好,能够满足现场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7.
118.
葛洲坝1号船闸由于与三峡船闸匹配运行,船舶实行导航墙待闸,下行船舶在导航墙停靠时距离人字门较近,而且下行船舶首船进闸后停靠位置与下闸首人字门距离较近,都具有碰撞人字门的风险。针对葛洲坝1号船闸人字门存在被碰撞的风险,结合上、下闸首的现场情况分别就上、下闸首人字门增设防撞设施方案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式、侧开式和下沉式等方案,并讨论各方案实现的可能性、优势及不足,为船闸人字门防撞安全设施的方案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120.
文章针对高速铁路交叉隧道的分类和组合型式进行划分,分别阐述了其存在的关键动力学问题,并通过广泛的相关文献调研,总结了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在列车振动、空气动力效应以及地震震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不足;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1)考虑隧道结构、地层参数以及邻近交叉隧道的结构特征,建立高速列车-轨道-交叉隧道为一体的三维精细化分析模型,并用其开展定量安全评价;(2)开展车隧气动结构效应研究,提出保障隧道结构安全的工程措施,进而建立考虑列车气动荷载与其他动力荷载叠加作用下交叉隧道的安全性评估方法;(3)进行全方位的高速铁路交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揭示交叉隧道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提出相适应的抗震设计方法;(4)引入混凝土和岩石动力损伤本构关系,建立能考虑材料动态损伤的计算模型,以对结构在长期反复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累积损伤效应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