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29篇 |
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87篇 |
综合类 | 1360篇 |
水路运输 | 1514篇 |
铁路运输 | 1046篇 |
综合运输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287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455篇 |
2010年 | 421篇 |
2009年 | 424篇 |
2008年 | 412篇 |
2007年 | 580篇 |
2006年 | 549篇 |
2005年 | 358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境内地区铁路的良好接驳是充分实现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外联功能的必要条件。简要分析了两者的分布特点,研究了两者的接驳方案,确定了接驳站点分布及其功能分工。结合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重点介绍了石龙站和新东莞站两个接驳站点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72.
计算机联锁软件安全性测试评估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铁路计算机联锁软件安全性质量评价的概念.介绍了服务于安全性质量保障的联锁软件测试的原理和所开发研制的通用自动化测试评估平台。文章对8年来利用平台所进行的计算机联锁制式测试、制式复查测试和现场联锁软件抽样测试的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软件安全性测试在我国目前计算机联锁软件安全性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GSM—R系统的应用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设计、施工都缺乏经验,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掉话问题影响铁路安全运输,表现为通话时话路非正常中断,深受用户的关注。 相似文献
77.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
78.
为提升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的实时性和合理性, 以浙江省龙丽温高速的围岩地质特征和支护方案为研究背景。 分析围岩特征与支护参数的相关性, 确定了以围岩风化程度、 坚硬程度、 岩体完整程度、 地下水状态、 围岩稳定情况为输入围岩特征, 锚杆间排距、 锚杆长度、 喷混凝土厚度、 钢拱架型号为输出支护参数的多任务学习模型结构。 针对多任务学习模型获得的预测支护参数, 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预测支护参数中部分强于实际支护参数, 部分弱于实际的支护设计, 结果表明预测支护参数综合得分高于实际支护参数。 研究成果为实现公路隧道快速支护方案选型和评估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9.
南京地铁小行车辆段大修、架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南京地铁已开通线路的列车年走行公里超过规定里程的现状,使车辆检修周期缩短,小行车辆段原设计检修规模已不能满足南京地铁1、2、10号线列车检修的需要.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需求剖析了小行车辆段应扩建的规模,提出了小行车辆段大修、架修扩能改造工程实施的建议,并分析了由此给新线车辆段设计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0.
提出一种轨道竖向振动能量采集的新方法.基于轨道竖向振动的激励模型,建立轨道竖向振动理论模型;基于压电陶瓷,建立轨道振动能量转换耦合模型.初步探讨了轨道振动能量采集对轨道安全性的影响,同时对轨道振动能量采集的规模和最佳负载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电能以短暂、爆发性的方式输出,需要匹配快速能量回收电路与储能元件.所提出的轨道振动能量采集方法为轨道竖向振动能量采集、回收和再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