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0篇 |
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40篇 |
综合类 | 249篇 |
水路运输 | 118篇 |
铁路运输 | 129篇 |
综合运输 | 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速公路主线流量对入口加速车道设计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提出了以高速公路加速车道合流等待理论为基础的加速车道长度设计方法和以排队论为孤入口匝道交通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忽视主线交通量的情况,特别是在主线较 挤的条件下加速车道上排队的情况,地正确地设计加速车道长度,避免交通拥挤和 交通事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快速路出口及辅路通过的流量增大时,易造成出口下游交叉口的拥堵,同时拥堵会向上游蔓延造成快速路出口范围的拥堵。为缓解出口范围的拥堵,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调控制策略。以辅路衔接路段排队为监测变量,协调计算出口下游交叉口的周期、绿信比和辅路的绿灯时长,并给出了各控制变量小步距连续调整的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调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与固定配时策略相比,出口匝道通过固定流量持续时间至少减少了10%。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客车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法,分析侧围蒙皮添加预应力和不添加预应力两种情况对客车结构强度的影响,为客车生产企业确定侧围蒙皮张拉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利用公路曲线上某已知点、弦长及其方位角推算公路曲线未知点的基本思路、计算公式;并结合集丰高速公路某处曲线的坐标计算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超长桩有效桩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长桩的出现给桩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针对工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超长桩提出了有效桩长的问题。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在假定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了超长桩的有效桩长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有效桩长与工作荷载下的桩顶沉降、桩身刚度及桩顶工作荷载有关。并运用有限元程序,对不同桩长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进一步探讨了桩长对单桩承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桩长超过一定程度后,通过增加桩长来提高单桩承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无限制地增加桩长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通效率、安全和特定交通组成的纵坡合理坡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用地及地形、地质等限制,纵坡常被迫用到规范推荐的限制值,而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对5%以下的纵坡坡长限制没有进行规定,如何确定此类纵坡的合理坡长直接影响到路段交通安全、效率、工程经济等。通过对已有的纵坡坡长限制研究成果整理分析,提出运用汽车动力学进行坡长计算时,应该考虑汽车坡中换档的情况,并引入适合车型的概念,建议根据道路交通组成的实际情况确定坡长。分析坡长对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制动鼓温度、事故率的影响,分别确定各影响因素下的最大坡长。最后提出综合考虑交通效率和安全的坡长限制确定方法,并在某大纵坡路段的纵坡论证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8.
桥墩的计算长度问题是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中的难题。文中以某在建的高速公路桥梁为工程实例,分析探讨桥墩长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介绍目前常用的通过欧拉公式推导长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再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屈曲分析,得到桥墩的计算长度系数。分析比较2种方法可知,结构有限元屈曲分析法能够更准确地考虑桥墩的边界条件及横向联系作用,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分析了悬架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并且给出了整车因悬架问题导致的各种故障以及从设计角度及质量控制角度如何避免. 相似文献
10.
With 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and sensing technologies, estimating vehicular queue length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becomes feasible and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he existing studies provide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stimation; however, the studies have some restrictions or limitations more or l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vehicular queue length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using multi-source detection data under both undersaturated and oversaturated conditions. The methodology applies the shockwave theory to model queue dynamics. Using data from probe vehicles and point detectors, analytical formulations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residual) queue lengths of each cycle are developed. Ground truth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ducted at two intersections in Shanghai, China, to verify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 methodology has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 of 17.09% and 12.28%, respectively, for maximum queue length estimation in two tests, which are reasonably effective. However, the methodology is unsatisfactory in estimating the residual queue length. Other limit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s and algorithm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