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5篇
  免费   196篇
公路运输   1638篇
综合类   1096篇
水路运输   1278篇
铁路运输   854篇
综合运输   325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基于水泥土搅拌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缺点,提出了在水泥土搅拌桩内插预应力管,形成抗渗性好、强度高的复合桩。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内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水泥土搅拌复合围护桩为例,叙述了该复合围护桩的支护机理,同时对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62.
为研究驾驶人的跟车特性及探究可适用于不同风格驾驶人的跟车预警规则,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可满足不同用户驾驶需求和驾乘体验的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选取50名被试驾驶人开展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跟车行为表征参数并基于雷达数据确定跟车事件提取规则。选取平均跟车时距和平均制动时距为二维向量,使用基于K-means聚类结果的高斯混合模型将驾驶人聚类为3种风格类型(冒进型、平稳型、保守型)。通过分析3组驾驶人的跟车及制动数据,将不同类型驾驶人的制动时距分位数作为跟车预警阈值,结合实际预警数据及不同制动时距分位数对应的预警正确率,对现有跟车预警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驾驶人的驾驶需求。研究结果表明:3组驾驶人的平均跟车时距和平均制动时距差异显著,冒进型驾驶人倾向于选择较小的跟车时距和制动时距,保守型驾驶人的跟车时距和制动时距则普遍较大;3组驾驶人的实际跟车预警次数为215次,驾驶人采取制动操作而系统未予以预警的次数为329次,系统整体预警正确率为21.9%,漏警率为87.5%,通过分析信息熵等判定当前预警规则并不合理;将每类驾驶人制动时距的10%分位数作为阈值时的预警效果较好,调整后的跟车预警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的驾驶人类型。  相似文献   
363.
蔡英凤  邰康盛  王海  李祎承  陈龙 《汽车工程》2020,42(11):1464-1472+1505
周边车辆行为识别对于提升无人驾驶汽车决策规划的合理性和控制安全性至关重要。传统的周边车辆行为识别方法识别精度普遍不高,且缺乏对交通主体相互之间邻域影响的考虑,算法鲁棒性较差。针对此,本文中提出了一种SLSTMAT(Social-LSTM-Attention)算法,创新性地引入目标车辆社交特征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行为识别模型,应用注意力机制来捕捉行为时窗中的多时步信息,实现了周边车辆行为准确识别。采用HighD轨迹数据集和实车数据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对周边车辆行为识别的准确率达94.01%,在目标车辆到达换道点的前1 s时刻行为识别精度达90%,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4.
孙志洪  王宁 《隧道建设》2020,40(3):346-351
针对盾构盾尾密封系统容易发生漏水、漏浆等危险的问题,将光纤光栅压力监测系统布设于盾尾尾刷密封性能试验台,对油脂腔进行多点连续压力测量,并在油脂腔不同压力等级条件下采用人为打开球阀泄放的方式模拟实际工况产生的泄漏。试验表明: 1)当油脂腔某点发生泄漏时,整个油脂腔圆周方向上同时产生缓慢压降,缓慢压降时间最长可达6 min,最大压降可达0. 075MPa; 2)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盾尾油脂腔多点连续压力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监测油脂腔在泄漏试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压力变化。该监测方法为盾尾密封系统泄漏预警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65.
泥石流灾害可造成巨大经济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对泥石流预警模型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泥石流的发展规律,减少由此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从模型试验出发,研究了泥石流启动时间与坡度、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在该试验水平下,坡度和降雨强度对于泥石流启动时间的影响都是高度显著的,区别在于坡度改变造成的启动时间改变量近似呈等量变化,而降雨强度改变造成的启动时间改变量呈差量变化。利用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坡度和降雨强度的I-D修正预警模型,为泥石流灾害进行快速初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6.
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国内外专利趋势、专利地域分布、主要专利持有人、专利演变趋势与技术热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企业在专利申请布局上还有所欠缺,国外企业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专利布局策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对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热点趋势的把握以及国内优势专利资源的整合与产业化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相似文献   
367.
生物油是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资源,具有恢复老化沥青物理、流变性能,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潜力。为了推动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领域的深入研究,概述了生物油的来源、制备及物化性能,探讨了生物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机制,综述了生物油再生沥青和生物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围绕生物油再生老化沥青材料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后续的研究方向。研究现状表明,压榨油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系统,其次是富木质纤维植物基生物油,动物粪便类生物油的应用研究相对最少,但这3种类型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富木质纤维植物基和压榨油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再生中既发挥“稀释”作用,也体现出“溶解”作用,从化学平衡和分子结构修复2个层面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动物粪便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再生中主要发挥“溶解”作用,通过其富含的极性酰胺基团化合物促进了沥青质聚集体的解缔,从分子结构修复层面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此外,富木质纤维植物基和压榨油类生物油可直接用于老化沥青再生,而动物粪便类生物油更适合与富油再生剂复配应用,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再生作用。在这些生物油中,压榨油类生物油体现出更好的再...  相似文献   
368.
为了准确预测乘车需求,提高车辆利用率,缓解供需不平衡和交通拥堵,提出一种融合语义的时空相关多步乘车需求预测方法。在空间相关性建模方面,计算区域历史需求数据的互信息以对空间历史需求模式相关性建模;同时考虑基于兴趣点的城市功能区对乘车需求的影响,利用反映城市功能特征的语义信息,借鉴词频-逆文档频率方法对区域兴趣点赋予权重,继而计算区域功能相似度并对空间功能相关性建模。在时间相关性建模方面,利用深度学习网络Transformer捕获数据中潜在的长时依赖性。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单步预测时,与基线方法的均值相比,所提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3个指标分别降低了38.77%、38.79%和54.11%;多步预测时,所提方法的预测精度也有较大提升,在预测步长为6时,与基线方法的均值相比,所提方法的3个指标分别降低了21.35%、21.98%和15.72%。该方法能够更准确预测乘车需求时空分布,合理配置运力资源。  相似文献   
369.
路基工程中常采用人工换填方式形成上硬下软的层状地基以增加地基承载力,但目前对于双层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机制的宏微观研究尚不够深入。通过室内单元试验、室内模型试验对地基土体的单元力学特性及分层情况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研究,并采用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4种不同上覆土层厚度的双层地基平板载荷试验进行模拟,研究上覆土层厚度对双层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及其对应的宏微观特性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上覆土层厚度对地基宏观力学特性及微观传力机制均有较大的影响;双层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随着上覆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大;加载过程中,强力链主要分布在一个对称梯形区域内,且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梯形区域的斜率增大,应力扩散角减小,受扰动区域变小;加载板正下方可观察到明显的应力集中,随着深度增加,应力集中的强度减小,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应力集中区域减小。  相似文献   
370.
为实现高速公路环境下车辆的安全决策,提出一种结合深度强化学习和风险矫正方法的行为决策模型。构建决策模型所需的目标车辆及周围车辆的行驶信息,并引入自注意力安全机制,提高车辆在复杂高速场景下对周围潜在危险车辆的注意力,综合考虑行车效率、避障等因素以设计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此外,为解决强化学习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安全性保障的问题,设计风险矫正模块对决策动作进行风险评估和矫正,避免危险决策的执行。在Highway-env仿真平台上对提出的决策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决策模型有较高的行车安全率和鲁棒性,其驾驶效率也优于以规则、模仿学习和单纯深度强化学习为基础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