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153篇
公路运输   1173篇
综合类   982篇
水路运输   143篇
铁路运输   287篇
综合运输   9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81.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路段、交叉口大量行人交通特性数据的采集,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性别、年龄、人数、出行目的、环境等因素对行人步行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男性行人的步行速度、步行随机性普遍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行人的步行速度、步行随机性普遍降低;行人过街步行速度普遍低于路段步行速度、而过街谨慎性要高于路段;目的性强的行人步行速度和谨慎程度都要更高些;行人过街时往往表现出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和节省心理。据此,从硬件配置、管理和宣传教育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由于其具有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分别从CFG桩桩长、单桩承载力、桩间距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其对CFG桩复核地基承载力、地基总沉降的影响,对CFG桩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介绍振动沉管碎石桩法加固液化砂土地基的原理、设计参数的确定及根据砂土的初始标准贯入击数N0和加固后要求达到的标准贯入击数N1确定桩间距的方法,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4.
加热线间距是艏艉板水火加工成形的一个重要变形影响参数。随着加热线间距减小,将引起相邻温度场之间的复杂耦合,导致对局部变形产生较大影响。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船体艏艉外板水火加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热线间距对局部收缩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5.
城市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的基本节点,对其实施舍理的控制,是解决交叉口问题的关键。影响交叉口控制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出筛选,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控制方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交叉口的改造.并为交叉口的综合效益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6.
87.
为研究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通风的适用性,文章基于隧址海拔和温度、隧道长度和纵坡、隧道交通量和交通组成、隧道双洞间距等因素对互补式通风负荷比及通风效果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上下行通风负荷比大于1.5或隧道单向纵坡绝对值在1.5%~2.0%之间时,适宜采用互补式通风;隧道长度在4.5~6 km之间时,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最经济实用;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的影响关系显示隧道大型车混入率在35%~50%之间时宜考虑采用互补式通风;双洞隧道适合采用互补式通风的最小间距为30 m。  相似文献   
88.
以车辆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基为研究对象,引入黏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了三维车辆-路基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基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加筋体的存在可有效减小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响应,随加筋体层数及其弹性模量的增加,路基的动力响应减小更为显著;随着车辆荷载频率的增加,路基路面沉降及内部应力增大;路基竖向位移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增加,桩的模量对路基的动力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针对卵石地层小净距隧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差、施工中易坍塌、围岩相互扰动大的问题,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卵石层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合理净距和先后行洞掌子面安全纵向间距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当净距不大于6 m时,隧道地表沉降槽呈“V形”,沉降最大点位于中夹岩顶部;随着净距大于6 m,隧道拱顶部位地表沉降逐渐超过中夹岩顶部,地表沉降槽呈 “W形”。2)当2洞间净距不大于6 m(约1倍洞跨)时,2洞开挖后围岩压力叠加效应明显,极易发生失稳;当隧道净距大于18 m时,可按分离式隧道进行设计; 3)随着先后行洞间掌子面纵向距离的增加,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的影响逐渐减少,当纵向间距达到30 m(4.6倍洞跨)时,这种影响基本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90.
为解决采用结构分割转换工法(CC工法)建造的某地下停车场小间距隧道群矩形顶管施工中顶管机出现栽头及掘进姿态控制困难的问题,结合项目施工过程的姿态监控数据,对产生栽头及姿态偏差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并采取现场试验的方法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 1)顶管机栽头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顶管机体重心偏差、漏浆、姿态预留不够、后靠不稳; 2)通过设备和管节定位处理、洞门密封处理、增加始发姿态预留量、后靠稳定性控制等措施可有效防止顶管机栽头; 3)始发阶段采取洞门预留、破除等控制措施,掘进阶段控制掘进速度并辅以“E”型导向槽进行轴线控制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顶管机顶进姿态; 4)通过采取调整铰接油缸行程差、主推油缸行程差及姿态偏差方向的土压等姿态纠偏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