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93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40篇
铁路运输   3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都经历了违法犯罪高潮,在司法预防、社会预防效果不佳的背景下,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长期对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比较重视,而对情景预防关注不够。虽然在犯罪预防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情景预防的做法,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尤其是对交通违法的情景预防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和功能,导致理论研究滞后,实际应用还不十分广泛。目前,我国正被交通违法和交通肇事高发所困扰,作为政府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有必要重视情境预防理论对交通违法预防工作的实际指导。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立足于国情,充分借鉴国外情景预防的成功做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情景预防模式,从而减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32.
孙瑞灼 《驾驶园》2011,(2):94-94
编辑同志: 近日,最高法发布《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对新出现的自首和立功情节进行细化规定。其中规定,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33.
危敬添 《中国海事》2009,(12):66-68,69
一、海盗产生的根源和背景 海盗意指专门在海上或沿岸抢劫其它船只的犯罪者,是一门相当古老的犯罪行业。自从人类开始利用船只运输以来,海盗便应运而生。特别是航海发达的16世纪之后。只要是商业发达的沿海地带,都有海盗,此犯罪行业独特的是,海盗者多非单独的犯罪者,往往是以犯罪团伙的形式打劫。  相似文献   
34.
驾车行驶中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然而司机孙某某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不但没有及时抢救事故伤员,且全然不顾车辆严重受损,右后车轮爆破,竟仓惶逃逸.  相似文献   
35.
《商用汽车》2011,(24):29
近年来西安渣土车频频闯祸,特别是2011年以来接连发生的数十起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于2011年12月13日发出通知,要求陕西省各级法  相似文献   
36.
黄力 《汽车运用》2011,(4):30-31
一、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多发、高发的主要原因(一)驾驶人员驾驶技术不过关。当前驾校对驾驶员培训,一般是一个月学习理论,一个月学习驾驶,两个月就培养出一批驾驶员。其至有的驾驶员没有经过培训,就驾车上路行驶。驾驶员技术基础不牢,经验不足,因此遇到特殊情况手忙脚乱,采取措施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37.
本文旨在研究在实际交通肇事案中如何仅通过事后调取的监控视频中的交通事故的画面,去完成对其中事故车辆的速度测量。利用视频测算车辆行驶速度在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本文着眼于对当前通过监控视频对事故车辆速度进行被动式测量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行研究,为解决在交通管理、事件处理、案件侦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8.
犯罪和惩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主题.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借鉴和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及宗教的相关理论从作家自身的经历、罪恶的社会现实及宗教观念的影响三方面展开论述了作家关注这一问题的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39.
2006年4月3日,福建政和县车潭路段上发生一起惨不忍睹交通肇事,一辆摩托车与一辆重型货车正面相碰,摩托车驾驶人马某被夹在两车之间拖行约5米后当场身亡。  相似文献   
40.
邹成勇 《中国水运》2006,6(10):239-240
在车辆快速增加的同时,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本文从交通肇事者的法定义务问题着手,从行为人刑事不作为的角度出发。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故意犯罪性质,对逃逸问题在立法的深层价值取向上剖析立法本意,并对司法解释中有关指使他人“逃逸”构成犯罪的问题尝试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