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7篇 |
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78篇 |
综合类 | 185篇 |
水路运输 | 262篇 |
铁路运输 | 346篇 |
综合运输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用比较全面的数据介绍了蒙西地区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情况,研究了鄂尔多斯市煤炭的产量、分布以及铁路和公路的运输情况,重点分析了煤炭外运的格局和铁路通道规划,在分析了鄂尔多斯市煤炭外运通道功能和大准铁路吸引范围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年度大准铁路所承担的煤炭运量。 相似文献
62.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24脉波整流机组的抑制谐波作用,同时对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无功电容器的谐波保护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对我国电气化铁路谐波新特征进行了归纳,对车网高频谐振、车网谐波传递、直流机车RC支路烧毁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总结出一些基本结论和规律,最后对实际的车网高频谐振和直流机车RC支路烧毁事故进行了复现和分析,为全面掌握车网谐振机理以及制定相应的抑制措施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提升列车车辆在偏心碰撞和倾斜碰撞场景下列车车辆的耐撞性,提出一种收缩管吸能防爬器.该吸能结构在碰撞过程中,其收缩吸能管和吸能座圆锥面产生摩擦作用,收缩吸能管产生径向收缩变形吸收冲击动能,提升非正心碰撞场景下列车吸能结构的吸能特性.采用准静态拉伸试验得到吸能管材料的本构模型,并通过台车冲击试验验证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有效... 相似文献
65.
为预测摩擦缓冲器的实际工作状态,从几何特征和作用原理的角度,建立详细的MT-2型缓冲器理论模型。首先,通过对缓冲器内部各摩擦元件的运动学和静力学分析,推导出缓冲器在准静态下的阻抗特性;其次,引入附加摩擦系数量化各摩擦元件之间动静态摩擦过渡时的黏滞补偿,并模拟出缓冲器在动态下的阻抗特性;最后,利用C80型货车冲击试验数据对该缓冲器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下的缓冲器示功曲线基本吻合,说明模型的正确性;局部上数值模拟中缓冲器从加载Ⅰ阶段过渡至加载Ⅱ阶段的突变现象在冲击试验中表现的并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6.
67.
针对2018年以来怀化铁路枢纽地区频繁发生接触网谐振过电压导致的电力机车高压电气设备阻容吸收装置烧损、避雷器炸损、变流器直流过电压等故障,文章对该枢纽地区的牵引供变电系统接触网环境,和谐型机车网侧变流器谐波电流成因及常见机车故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提出了增设地面高次谐波滤波装置和机车变流器网压传感器滤波环节的谐波治理方案和机车防护措施,上述方案和措施实施后取得良好的谐振过电压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8.
舱内爆炸准静态压力载荷是反舰导弹半穿甲战斗部最重要的破坏载荷之一。基于炸药爆炸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状态方程开展了准静态压力的理论分析与预测,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预测公式的正确性,讨论了在有无氧气环境下的准静态压力。研究结果表明:(1)舱内爆炸与自由场爆炸有较大的不同,除了多次反射的冲击波外,还存在准静态压力;(2)基于状态方程提出的准静态压力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3)需要氧气支撑的后续燃烧效应对准静态压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能为舱内爆炸作用下的舱室毁伤防护机理的揭示和防护设计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9.
高速动车组定位转臂载荷谱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动车组轴箱装置中的定位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准静态法对其进行载荷识别。建立国产某型号动车组轴箱定位转臂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计算得到定位转臂的准静态传递系数。以该型动车组在我国某线路上运行的实测结果为基础编制载荷谱,并研究分析其载荷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0.
研究目的:目前国家和地方还没有盾构穿越建(构)筑物的隆沉控制标准,以及在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地表隆沉多少才不会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在软土层地质条件下根据盾构机设备和施工参数的技术要求,研究新型同步注浆浆液配合比、初凝时间、注入量以及二次双液浆注配合比注入量。分析研究推进过程中盾构机为中心的不同位置的隆沉。研究结论:在室内理论配合比的基础上,结合施工现场操作和使用,确定了满足施工技术要求的准厚浆配合比,根据现场地面监测数据每环注入3.75 m3准厚浆和1.2 m3双液浆,能控制地面沉降在10 mm内。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显示,管片刚拖出盾尾时地面变化值最大,同步注浆量要足,二次注浆能有效控制后期沉降。建(构)筑物隆沉在-16~+4 mm范围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