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45篇
公路运输   422篇
综合类   304篇
水路运输   172篇
铁路运输   265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在分析中低速磁浮交通车线关系基础上,研究车辆通过圆曲线时悬浮力变化情况,分析转向架结构和圆曲线的几何匹配关系,计算车辆部件偏移量、悬浮力变化量、弹簧变形量等,给出最小圆曲线半径的合理取值,说明满足车辆与线路之间的匹配关系是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实践表明,研究结论为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设计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2.
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30 t轴重浴盆式敞车车体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特性对车体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车体结构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和结构响应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车体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曲线满足材料的本构关系,在规定的纵向压缩载荷下不会发生屈曲失稳现象,满足AAR M—1001《货车设计制造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3.
为提高超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在活载作用下的刚度,对多个影响参数开展了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敏感性分析.以高精度的悬链线理论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超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的成桥线形、主缆及吊杆的无应力长度、主缆的分点坐标等数据,建立并更新桥梁的空间有限元模型.以活载作用下主跨最大挠度、梁端转角及梁端纵向变形为评价指标,对主跨1560...  相似文献   
194.
徐幼成 《铁道勘察》2021,(3):47-50,64
涉铁工程施工易导致既有铁路轨道产生变形,为弥补传统人工监测无法满足运营铁路高频次监测要求和预警要求的缺陷,研发了"铁路立交工程施工形变控制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全站仪多测回、多测角外业测量方式,通过互联网将测量数据实时传输至自动化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并进行轨道几何尺寸的数据转换;通过建立初始坐标系和坐标相对位置的换算,...  相似文献   
195.
对广州地铁1号线广州东站道岔群磨耗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轮轨动力学理论对该问题做出阐述,提出进一步预防及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6.
1研制目的 目前,机车上使用的中、大型电机均采用4组碳刷。正常情况下,碳刷应位于中轴即几何中性线上,且其物理中性线与几何中性线重合。但电机的刷架是用止钉或螺栓进行紧固的,随着电机的转动以及振动的影响,螺栓、止钉松动,  相似文献   
197.
针对无级变速摩擦轮机构的传动特点,分析及计算了两对摩擦轮接触处的弹性滑动和几何滑动对无级变速摩擦轮机构传动比的影响,提出了类同图1所示无级变速摩擦轮机构传动比及输出扭矩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8.
199.
为了加强与国外标准对接,该文系统梳理了南部非洲几何设计规范的直线、圆曲线、超高和圆曲线加宽的设计条件及要求。相对于中国公路路线设计方法,南部非洲几何设计强调在公路项目设计中评估直线线形的走向,减小眩目现象对驾驶者的影响;圆曲线最大长度的极限值不应大于1 000 m;当圆曲线超高小于等于最大超高值的60%时,宜设置缓和曲线;当设置缓和曲线时,超高曲线过渡段与缓和曲线重合,超高直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当不设置缓和曲线时,习惯做法是将2/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直线上,将1/3的超高曲线过渡段设置在圆曲线上。  相似文献   
200.
针对高等级道路行车速度高的特点,指出我国现行设计方法中"视距取值"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驾驶员视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级道路设计视距取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