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121篇
公路运输   482篇
综合类   421篇
水路运输   467篇
铁路运输   298篇
综合运输   104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多辆公交车排队进站易造成停靠站拥挤、混乱与滞留的现实情况,提出基于车路协调环境下面向进站前的公交车队车速引导方法,给出公交车队控制的定义,构建车队车辆次序优化策略,建立引导车速计算模型及调整流程.同时,构建基于VISSIM及COM接口二次开发的仿真实验系统平台对引导方法进行验证及评价.结果显示,基于车路协同环境的公...  相似文献   
62.
本文在充分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十四五”期间发展形势与趋势,剖析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打造适应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便捷品质的客运服务体系、构建集约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运输服务升级等四项举措,为西部地区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以往动态车道研究倾向于在固定信号配时或预先设定的信号配时方案下进行优化,无法充分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本文根据实时交通需求,以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以信号周期、相位绿灯时间和车道数为约束条件,构建动态车道与交通信号协同优化模型.模型分两部分,第1部分考虑进出口道车道平衡,计算可行的动态车道备选方案,将备选方案的输出参数作为第2部分模型的输入参数;第2部分根据实时交通需求,生成动态车道优化方案和信号优化方案.将本文优化方法与传统信号配时方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更好地降低交叉口平均延误,有效提升信号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64.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列车延误问题,统筹考虑行车秩序的恢复和乘客出行体验,提出列车调整与客流控制协同优化方法。首先分析延误条件下城轨列车调整和客流控制的措施及效果,构建以跳站停车和多车站客流控制为手段的双层线性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列车总延误最小为目标,以列车载客能力为约束;下层模型以上车客流量最大为目标,以列车载客能力和控流率均衡为约束。采用灵敏度分析算法求解模型,并以北京地铁亦庄线故障延误事件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跳站停车与进站客流协同控制可使延误列车行程时间缩短5.2%,使各车站进站率方差降低97.8%,在保障乘客公平性的条件下提高列车运行和乘客集散效率。  相似文献   
65.
复杂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新型自驱动式牵引机的开发过程,提出对复杂产品协同设计过程模型的要求;引用协同工作过程建模方法——MCM,提出了“分层MCM”协同设计过程建模方法,并应用于新型自驱动式牵引机协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66.
城市紧急救援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须需对其出行进行交通管理与控制,保证其优先通行。文章在分析城市紧急救援定义的基础上,从紧急救援交通管控思路及目标演化、管控模型及其评价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现状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指出与车路协同系统、车载数据的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7.
针对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交汇区域(路网结合部)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综合考虑异构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与转换需求,基于多智能体和局部感应控制思想,对路网结合部匝道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单点CPSO-RBF-PID 匝道控制模型、关联主线多匝道一致性协同方法和不同主线间匝道竞争性协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路网结合部进行网络拓扑,建立基于分布式网络多智能体的匝道协同控制方法.并选取相应路网结合部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起到有效地稳定路网结合部交通流密度,缓解结合部区域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萘的增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TX100)、Tween80和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Tween80-SDS、TX100-SDBS)对菲和萘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单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萘的增溶作用大于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大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萘存在协同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69.
为适应故障诊断中动态变化的环境和满足求解复杂系统全部任务的要求,研究一种基于MAS的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以诊断决策问题的结构及建模过程的层次性为基本思想,基于诊断任务的多层次混合分解策略,提出了融合不同表达方式和推理机制的多Agent并行诊断结构,分析了管理Agent,诊断Agent和决策Agent的基本职能.探讨了实时Agent的组织和演化机制,给出了并行推理过程中的冲突消解算法,建立了具有公共属性的智能体模块化层次结构,实现了基于MAS多层分布式黑板模型的智能监控系统.工程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求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0.
在列车运行图中加入合适的缓冲时间对减少列车晚点和晚点传播而言很重要。为寻找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以某一列车的源发晚点造成其后续列车继发晚点的总时间为评价指标,将列车源发晚点分为进站晚点和出站晚点两个部分来进行讨论。作者分别描绘了在这两种情况下评价指标随缓冲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寻找曲线变缓的临界区段来确定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情况。假设进出站时发生源晚点的第一列车的晚点概率服从负指数分布,研究表明在进站情况下,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只与具体的车站晚点参数有关,并随其增大而减小;在出站情况下,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与车站晚点参数的关系不大,而与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大小有关,并随其增大而增大。综合进出站情况,取列车在一个车站出发情况与在下一个车站到达情况的两个缓冲时间合理取值的较大者为最终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