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133篇
综合类   62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55篇
综合运输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21.
依据混凝土叠合板的拼接试验研究,叠合双向板的工程经验,以及叠合梁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叠合双向板的内力和配筋计算方法,以求在理论上解决叠合双向板的设计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22.
鄂尔多斯市苏杨公路一号桥桥型采用“彩虹型”三跨连续钢混叠合式梁拱组合桥,主跨90 m,上跨包茂高速公路.介绍其设计技术标准,同时对桥型布置、主梁、拱胁、下部结构等设计要点,以及施工工序、临时支架搭设方案、钢结构安装方案等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3.
针对原有楼板整体刚度不足造成的震颤问题,提出了增设砖柱及钢筋混凝土梁,新做梁板和在原楼板叠加新混凝土板3个方案。经比选,采用叠合板技术在原楼板上叠加浇注新混凝土扳的方案,使之结合为较厚的楼板,从而使其整体刚度得到提高,消除了震颤现象。  相似文献   
124.
立体视觉系统为遥操作工程机器人增加了视觉反馈.在对三目摄像机获取的3幅图像进行图像叠合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求解3幅图像的视差来获取物体的视差图与深度图,进而获取物体的真实坐标,以利于三维物体重新构建.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叠合后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能够准确地实现三维物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5.
通过两组四边固结叠合板试件的试验研究,验证了分块预制板和整块预制板制成的叠合板具有双向受力效应;分析论证了按二阶段受力特性计算叠合板刚度是可行的;同时给出了两组试件不同叠合面处理方式的试验对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6.
考虑开口形式叠合梁主梁的截面翘曲变形影响 ,推导薄壁梁单元的刚度和质量矩阵 ,建立开口叠合梁主梁斜拉桥的空间动力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桥面系的刚度和质量系统 ,且可以大大减少结构自由度和计算工作量。采用提出的薄壁主梁模型计算一座斜拉桥的动力特性 ,计算结果与实桥测试良好吻合 ,表明本文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7.
以商合杭铁路钢混叠合连续梁桥为背景,比较、分析高速铁路预顶升钢混叠合梁桥对钢板厚度、混凝土桥面板厚度和混凝土强度制造误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钢板厚度的增加会引起顶升过程中最大负反力的增加;混凝土桥面板厚度误差基本不对成桥后的桥面板上缘预压应力产生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可使成桥后桥面板上缘的预压应力增加,且这种影响在考虑收缩徐变后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28.
129.
谢孟华 《交通标准化》2014,(11):144-146,151
针对我国某典型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铺装结构的受力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0.
二次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叠合楼盖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预应力外包钢组合梁叠合楼盖结构体系是目前在外包钢组合梁和预应力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楼盖体系。这种新型式的组合式叠合结构利用轻骨料混凝土大幅地减轻结构自重,增加楼盖体系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同时通过两次预应力的张拉,使该新型楼盖系统适合了大跨度工程施工及承载,以及充分发挥各组合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的要求,为该类型结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论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叠合楼盖三维实体模型。对叠合楼盖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改变预应力的大小、预应力筋的布筋形态和柱的约束条件等进行参数讨论。文中分析了各参数对结构体系自振频率及振幅产生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对进一步研究该体系的动力性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