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92篇
公路运输   822篇
综合类   557篇
水路运输   305篇
铁路运输   426篇
综合运输   9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金玲 《中国电动车》2007,(8):124-125
1994年税制改革后,在房地产各个环节存在着不同的相关税种.本文旨在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行业特点的分析,探讨纳税与合理避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来,在“交通先行,依港兴城”的思想指引下,长江下游码头建设一片繁忙,一定程度改变了码头设施落后,物流不畅的“瓶颈”现象,然而码头建设的无序规划、分散管理,也使有限的资源和贸金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以长江利用率最高航段南京至南通段为例,全程岸线总长约250公里,目前拥有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港口10余个,共有各种泊位约500多个,其中万屯级泊位已达每1.8公里1个.泊位通过能力已达到15000余万吨.但目前实际运量不定50%.盲目建设还造成了其它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正>宁杭城际铁路于2013年7月1日正式通车,其设计速度为350 km/h。运营初期最高运营速度为300 km/h。这一速度乍看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细思之,则其设计理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追求更经济合理的列车运营速度"。这是值得肯定的。2010年8月开通的沪宁城际铁路全长300.33 km,设31座车站,平均站间距约10 km,最高运营速度为350km/h;2010年10月开通的沪杭城际铁路全长160 km,设9座车站,平均站间距20 km,最高运营速度为350km/h;而宁杭城际铁路全长248.96 km,设11座车站,平均站间距约25 km,最高运营速度为350 km/h。在这3条城际铁路中,如从经济合理的角  相似文献   
14.
小间距叠交盾构隧道施工主要面临后建隧道对先建隧道结构的影响和因地表沉降叠加引发沉降过大两大问题。文章结合工程特点,采用了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相结合,从新增管片注浆孔内注浆加固,先建隧道内增加纵向连接槽钢或米字型钢支撑和信息化监测等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从施工效果来看,这些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管片的变形和地表沉降,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临近既有隧道新建小间距隧道而言,由于两洞之间的相互影响,围岩及衬砌结构受力比较复杂,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控量测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对既有隧道结构安全性的检测,也是对新建隧道施工的妥当性以及加固措施有效性的评价。针对包西铁路通道新宝塔山施工中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力及钢架应力等进行了监控量测,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上穿工程中的既有隧道结构周围土体合理注浆加固范围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宽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加,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浮变形值逐渐减小,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合理加固深度为13.5m(加固深度达到既有隧道结构的底部)时,即可将既有线结构的上浮变形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加固深度hz≥18.0m时,对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浮变形值的控制不再起作用;注浆深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加固宽度的增加,既有结构的上浮变形值逐渐减小,合理的加固宽度取值为6.0m.  相似文献   
17.
地铁区间疏散平台结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地铁隧道内乘客紧急疏散平台,并根据这种结构建立了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H型钢不同布置间距的情况下疏散平台的受力情况,继而对该种疏散平台的各部件进行静力检算。最后研究结果表明:H型钢布置间距在1.8 m以下时,各部件受力情况良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为运营接管后该设备的维修保养部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检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因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迫切需要,某些城市的城轨交通线路工程,利用地下既有设施,因其线间距比较小,加大线间距困难,维持原有线间距将成为工程的首要选择。规范规定单渡线线间距不应小于一定数值。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利用既有人防隧道工程,受限界限制,线间距定为3.4 m。根据要求,分别在两个既有站设置了3.4 m线间距单渡线。"小线间距"单渡线,在设计、铺设、营运以及养护维修等方面经验甚少,因此除了需要研究渡线结构安全性以外,还必须分析研究其在各种运行位置时脱轨或者脱钩危险性,确保列车安全通过。研究结论:(1)车辆通过3.4 m线间距单渡线时,转向架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在转向架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车钩最不利位置的转动角度、伸缩量在车钩结构性能允许范围内。(2)3.4 m单渡线侧向运行时不载客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20 km/h;侧向有载客需要的情况下,车速不宜超过15 km/h。  相似文献   
19.
理想条件下路网临界车头间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典的跟驰理论,建立理想条件下车辆稳定跟驰行驶时的车头间距模型。并且利用高精度的车载GPS系统在北京市路网上采集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标定。同时根据最优化的相关理论确定出北京市路网达到其理想容量时车辆的临界行驶速度及临界车头间距,从而为确定理想路网容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日本开发出新安全行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用汽车》2004,(1):13-13
针对开车打瞌睡而易酿成事故的情况,日本庆应大学教授中岛真人开发出一种安全行驶系统,它可以监测车间距离.提醒驾驶者别打瞌睡。该系统只需在汽车某处安装一数码相机.用以捕捉前方画面,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画面的大小.判断汽车问的距离。该系统还可以通过行车速度算出两车应保持多远距离,如果太近,系统就会发出警告,提醒驾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