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88篇 |
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359篇 |
综合类 | 761篇 |
水路运输 | 1058篇 |
铁路运输 | 535篇 |
综合运输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29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79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185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针对软岩地区连拱隧道,开展了公路连拱隧道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连拱隧道的开挖、衬砌过程中围岩压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围岩压力的松弛范围,探讨了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各工序的相互影响,得出了施作衬砌后与围岩压力回升量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2.
箱梁开裂现象普遍,且该病害与箱梁过量下挠相互耦合,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评估箱梁过量下挠的难点在于箱梁裂后的刚度损伤评估。为了有效评估箱梁的裂后刚度,制作了大比例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模型,开展了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箱梁破坏性试验,基于模型试验测试的荷载挠度曲线直接建立刚度折减评估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箱梁裂后开裂区域的刚度折减系数以加载位置为参考点,其余部位的刚度损伤沿箱梁纵向呈线性分布。建立了箱梁裂缝定量描述指标CD参数,基于统计分析建立了裂缝损伤因子与CD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为了研究土工格栅在路基拓宽工程中减小新旧路基由于固结程度不同产生差异沉降的效果,结合工程实例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和工程类比法,分析土工格栅在控制新老路基沉降过程中的作用。表明通过新路基中铺设土工格栅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并有效加固了新路堤边坡。 相似文献
996.
针对桥梁铰缝损坏修复,提出压浆修复技术。为研究该技术的可行性,以某跨径8m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为原型,设计并制作该桥1/4缩尺模型,进行铰缝完好状态、损坏状态及压浆修复状态下模型试验,测试各工况下结构的位移、应变及横向分布系数。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铰缝完好状态时,荷载横向传递较好;铰缝损坏状态时,剪力传递不畅,横向分布系数极不均匀,呈跳跃性变化,在偏载工况下表现出严重的单板受力现象;压浆修复状态时,各板跨中荷载~位移、荷载~应变曲线恢复到铰缝完好状态下的水平,横向分布系数实测值与铰缝完好状态实测值及理论值相近,说明该压浆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恢复桥梁损伤铰缝的剪力横向传递能力。 相似文献
997.
998.
以某沿海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依托,对桩网复合地基桩身受力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得出了桩身轴力随着路堤填土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间距的加大,桩身中性点下移;桩土应力比随着路堤填土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间距加大明显增大等结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拉萨市纳金大桥主桥为跨径(70+117+117+70)m的三塔矮塔斜拉桥。为对该桥小半径(分丝管半径为2.5m)大索力(斜拉索在索鞍段的最大径向均布荷载为2 372kN/m)鞍座所在桥塔节段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ANSYS建立1/4桥塔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并制作该部分桥塔足尺模型进行试验,测试结构应力、斜拉索与索鞍之间的摩阻力、锚固装置内的环氧砂浆对斜拉索的握裹力。研究结果表明:该桥桥塔采用小半径分丝管是安全可靠的,索鞍的摩阻力和抗滑力均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对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的总结,提出严格控制转向鞍的加工及定位精度、保证混凝土浇注的密实性、主梁施工时保证两侧对称同步施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佛开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特点,对佛开高速公路拓宽加筋陡路堤设计方案进行离心模型试验,确定该设计的安全可靠度.通过不加筋和加筋拓宽路堤模型试验,对比分析加筋对拓宽路堤位移的影响,获得加筋路堤稳定性的增强幅度.改变加筋层的间距,寻找加筋间距对路堤变形的影响规律,确定合理的加筋层间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