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160篇
综合类   56篇
水路运输   10篇
铁路运输   131篇
综合运输   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通过运用解析法、一维、二维、三维数值模型对西安地铁某区间段盾构管片结构进行了位移、内力计算,旨在研究不同计算方法对同一问题结果的影响规律.其中,以日本惯用法为理论基础对该区间管片进行解析法求解;并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管片进行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发现,四种方法对管片的位移和内力计算结果云图显示趋势基本一致.ANSYS三维模型的位移沉降值最大;二维模型的内力计算结果最大.因此,在控制沉降分析中应以三维模型计算结果为主,在配筋计算等设计环节应以二维模型计算结果为主.最后本文总结了各种算法的适用范围,得出的相关结论对盾构隧道设计给与了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72.
首先探讨了用数值模拟方法解决地下工程的岩石力学问题时,如何根据岩体工程结构的岩石力学性质和数值模拟的目的来选择数值计算方法;然后,详尽、深入地阐述了建立计算分析模型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包括模型几何形状、计算范围的确定、边界条件和工程初始状态的处理、模型离散化、支护结构作用的处理,以及如何确定计算所必须的岩石力学参数;最后,提出了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3.
梁晓丹 《隧道建设》2005,25(6):9-11
运用耗散结构和熵变论分析了地下工程开挖后围岩应力变化和变形的非线性过程,并进一步用熵增加解释支护对围岩稳定的作用机理。岩体在变形的过程中出现了能量释放和熵减小,如果负熵大于围岩系统的熵,系统的熵增加为负,围岩系统从无序发展到有序,直到失稳。为了维护围岩的稳定性,在围岩系统中加入锚杆、喷浆等支护作为高熵物以提高系统的熵,能减小开挖前后应变能差异。  相似文献   
74.
承压水地层基坑底部突涌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基坑下部有承压水层,评价了基坑开挖引起承压水水头压力冲毁基坑覆土而造成基底突涌的可能性。并对现场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5.
公路隧道围壁装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隧道围壁专用搪瓷钢板安全性、适用性、装饰性、耐久性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阐明该系统能够满足隧道环境对装饰材料最基本的要求,为隧道工程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围壁材料。  相似文献   
76.
研究目的:地基土基床系数是地下工程设计的重要力学参数,可通过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扁板侧胀试验、旁压试验等多种现场试验测定,但不同的现场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工程勘察与工程设计带来较大困难.本文依托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开展现场对比试验,对不同试验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研究结论:(1)得出了螺旋...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龙柏新村站—龙溪路站区间隧道中间井抽降第三砂层(⑨层)承压水的试验过程,分析了试验结果,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施工实践表明:少量、短时间、控制性抽降⑨层承压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8.
朱汉华  吴志军  王迎超  丁智 《隧道建设》2019,39(8):1221-1231
目前,地下工程结构在计算分析方面主要采用传统松弛荷载理论(类似荷载结构法)和数值分析法;在合理结构构造、施工工法等方面主要采用岩承理论(类似地层结构法),这些已有理论或方法隐含“变形协调控制”假定,实际应用中往往将这些假定忽视,因而需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方法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求。在大量工程实践和试验的基础上,揭示地下工程有效承载结构层与围岩荷载转移规律之间的关联性,建立地下工程平衡稳定理论,此理论既能反映传统“松弛荷载理论”和现代“岩承理论”的基本内容,又能拓宽平衡稳定性等内容,是地下工程平衡稳定性的新认识、新理念; 同时提出能量控制技术、预支护技术、受力独立性综合技术、变形协调控制技术4项关键技术。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程施工中,将便于利用已有或新成果分类预防和控制地下工程质量和安全,为解决新型地下工程问题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9.
为解决地下工程中叠合结构接触面采用常规凿毛等方式进行预处理时存在的施工难度大、剪力槽设置参差不齐等难题,提出一种便于施工的预制叠合结构形式,然后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波浪形、三角形以及梯形波纹结构面进行受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梯形结构面在结构应力、接触面压力以及接触面滑移方面更有优势,并确定梯形结构面作为静力荷载试验方案。通过静力荷载试验对比分析整体现浇梁和梯形结构面叠合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水平位移以及裂缝开展形态,结合实测数据表明: 在受到相同荷载作用下,叠合梁的挠度增量小于整体现浇梁,同时叠合梁在裂缝开展阶段存在停滞现象,能够减缓裂缝穿过叠合面,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相似文献   
80.
《中外公路》2005,25(1):37-37
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获悉,近20多年来,我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