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5篇
  免费   473篇
公路运输   2430篇
综合类   1522篇
水路运输   472篇
铁路运输   1338篇
综合运输   28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97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不同施工方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差别较大,以北京某站区间浅埋暗挖段为工程背景,以隧道沉降和收敛量以及地表沉降为控制指标,分析三种开挖方式(三台阶、CRD、眼镜工法)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CRD法对隧道的控制效果较好,开挖影响距离、造成的隧道沉降及地表沉降都较小,而三台阶工法对隧道稳定性的控制相对较差,虽然CRD法工序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但能较好的保持围岩的稳定,减少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92.
软土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小软土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和施工效应的综合作用,根据管线允许的安全控制标准,采用FLAC3D建立的数值模型,对降水、动态降水和非降水3种施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非降水施工法是控制地层固结沉降最有效的施工方法.深圳地铁1号线采用该施工方法,保证了煤气管线在施工期间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93.
从解析几何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双曲线方法,该方法是用平行于沉降轴的渐近线来判定极限承载力;提出了采用双曲线上曲率最大点来判定极限承载力。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曲率最大点判定极限承载力得到的Qu是传统的以渐近线判定得到的Qult作折减所得,曲线越平坦折减越多;在极限承载力随拟合采用荷载级数的规律方面,最大曲率点法与传统方法一致,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均随着采用级数的增多逐步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4.
为掌握拓宽路堤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工作特性及其处理效果,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土水耦合单元模拟地基土,三维薄膜单元模拟土工格栅,并基于接触单元考虑桩土界面的状态非线性,从土拱效应、土工格栅的拉膜效应以及桩土作用等方面验证了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工作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栅最大拉力发生在原坡脚位置的桩帽边缘处,外侧桩帽边缘的格栅应力逐渐减小;桩承式加筋路堤可使地表不均匀沉降由50.0 cm减小为8.3 cm,超孔隙水压力由63.7 kPa下降为11.0 kPa,并避免了老路基顶面出现的反坡现象,但在老路基处仍出现了较大的地基沉降和超孔隙水压力,故应充分重视老路边坡位置的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195.
公路线路经过软土路基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其在设计和施工中的沉降分析和计算结果精度不足以满足无工后沉降的要求,需要对沉降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以软土地基上某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沉降观测为例,介绍公路线路中路基沉降观测的流程、元器件的埋设方法,总结了沉降观测过程中各类元器件的适用性,及真实、准确、及时和连续采集沉降观测数据的方法,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沉降观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6.
李瑞 《山西交通科技》2013,(1):39-40,52
结合黄土的特性,选择预建高速公路的典型黄土,通过室内试验方法确定黄土的物理指标。通过黄土击实试验确定了该试样的最佳含水量为14.3%,与之相应的最大干密度为1.918 g/cm3。最后选择冲击式压路机在试压路段进行碾压,通过试验数据可知,在冲击压实达到40遍时,地面层20 cm的黄土的压实度能达到97.8%,黄土地基的总沉降量达到25.12 cm,且沉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7.
刘强  高玉杰 《水运工程》2018,(7):159-164
建设大型油罐软基处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但普通强夯置换法存在置换墩体着底情况不良与地基工后沉降量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普通置换强夯法的改进研究。采取预成孔工艺能解决墩体着底情况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少地基工后沉降量。预成孔置换强夯法是一种用于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施工工艺,具有工期短、造价低与绿色环保等优点,通过预成孔保证置换墩着底可靠性,从而成功控制了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实际检测结果和充水预压试验证实了处理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8.
梅涛涛  王新  何丽平 《水运工程》2018,(12):198-201
针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大面积吹填造陆工程中出现的地基沉降计算问题,对目前常用的大面积砂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De Beer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依托工程的现场试验数据对De Beer公式中所涉及的参数进行讨论,得出合适的沉降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比较现场实测沉降的预测值,证明该分析方法和流程可以很好地用于大面积砂土地基沉降计算中。  相似文献   
199.
文中对煤浆沉降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表明质量分数和粒度是影响煤浆颗粒沉降速度的主要因素。然后,从煤浆沉降特性角度出发,总结了管道输煤工程中煤浆制备、筛检超粗颗粒、煤浆储存、长距离管道输送以及终端脱水等环节需采取的相应措施及要求,为煤浆输送管道安全、经济、可靠地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在道路桥梁修建完成的一段时间后由于是软土地基的缘故,就会产生沉降。桥涵是刚体,而路基是柔性体,则路基沉降远大于桥涵沉降,此沉降是不均匀沉降,使桥台与路基发生错台,因而车辆开上去后就会产生跳车现象。引起跳车的原因很多,其中地质原因使桥涵与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技术人员设计不合理,监理不到位,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也是产生此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