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56篇 |
免费 | 106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364篇 |
综合类 | 1525篇 |
水路运输 | 65篇 |
铁路运输 | 9903篇 |
综合运输 | 7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3篇 |
2023年 | 413篇 |
2022年 | 568篇 |
2021年 | 630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417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387篇 |
2016年 | 400篇 |
2015年 | 543篇 |
2014年 | 559篇 |
2013年 | 679篇 |
2012年 | 879篇 |
2011年 | 841篇 |
2010年 | 772篇 |
2009年 | 834篇 |
2008年 | 965篇 |
2007年 | 600篇 |
2006年 | 588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459篇 |
2003年 | 416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4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结合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西延线中胜站围护结构设计,介绍了SMW工法在10m以上基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322.
为确保邻近地铁隧道在沉管隧道基槽爆破开挖过程的安全性,通过现场实测评价地铁隧道运营现状,借助数值分析法探索地铁隧道对沉管基槽爆破开挖的力学响应特征,并制定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判据和沉管基槽爆破振动安全距离。研究表明: 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现状累计最大沉降为1.89 mm,近半年最大沉降速率为0.01 mm/d,均小于规范规定的控制值,隧道结构现状处于稳定状态;沉管隧道基槽爆破振动引起的地铁隧道结构最大振速为0.359 cm/s,远小于振速安全阈值(2.0 cm/s),说明地铁结构受爆破振动影响较小,且爆破振动的安全距离为25 m; 基槽开挖应力扰动后引起的地铁隧道累计最大沉降为3.16 mm,小于位移预警值,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23.
为提高地铁线路纵断面精调效率,避免调坡后出现相邻区段坡段超限,利用上下限线法,建立轨面线允许上下浮动的上下限线范围进行辅助调坡,协同调整变坡点和竖曲线半径与上下限线关系进行纵断面优化,并应用于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隧道纵断面掘进偏移事故中。结果表明: 1)采用上下限线法可以快速判断盾构掘进是否竖向超限,并方便快速确定调坡方案,避免多次调坡反复验算问题; 2)采用上下限线法可以避免对已实施段盾构隧道的调坡超限; 3)上下限线法成功应用在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隧道偏移事故中,采用该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找出指导后续推进的调整方案,避免盾构停机造成的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324.
地铁车站超宽深基坑内既有高架桥梁桩基托换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地铁2号线换乘车站张槎站基坑宽50.3 m,深16.9 m,局部位于既有禅西大道桥下(净高仅7 m)。为解决低矮空间下超宽深基坑支护、既有高架桥桩基托换等难题,提出如下技术措施: 1)采用高桩承台桩基托换技术对位于车站中央桥桩进行托换,托换承台高于车站基坑面,基坑内支撑穿过新旧桩基形成对撑,内支撑与新旧桩相对独立; 2)地下连续墙幅宽调整为4 m,采用小型钻机成槽,以改善桥下施工工艺; 3)地下连续墙与两侧既有桩之间增加防塌孔措施; 4)基坑内支撑均采用混凝土支撑并加临时立柱以增加内支撑稳定性。以上措施解决了托换体系与车站基坑相互影响的问题,确保了低矮空间下超宽深基坑施工安全及既有桩基的安全。经数值计算论证、现场施工验证,提出的超宽深基坑内既有高架桥梁桩基托换关键技术是合理、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25.
为保证在不具备整体始发空间的条件下双护盾TBM分体始发顺利实施,以青岛地铁1号线海泊桥站为例,针对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始发场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以实现施工功能为导向,通过配套设备的优化布置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护盾TBM自身配置实现有限场地内最经济的TBM分体始发,并对分体始发的基本方案进行探讨。经研究分析可知: 1)分体始发时双护盾TBM需具备的基本配套系统为高(低)压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冷却水系统、液压系统、润滑系统、脂密封系统、压缩空气系统、豆砾石回填系统、注浆系统、导向系统及除尘系统; 2)通过管线、线缆的延伸,双护盾TBM可在主机与后配套之间或主机与部分后配套之间任何位置断开。 相似文献
326.
地铁明挖车站和市政桥梁合建时,为同时满足2种不同类型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需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分析研究,以采取合理可行的结构形式。依托成都地铁白佛桥明挖车站与其上部市政桥梁的建设,总结国内类似工程经验,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桥梁承台与地铁车站顶板进行固结连接,桥梁跨度与地铁车站框架柱跨进行匹配,同时桥墩避开地铁车站端头井、换乘节点等复杂结构受力区域进行布设; 建立三维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分析上部桥梁荷载对地铁车站结构构件内力及变形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桥墩影响范围内的车站顶底板和侧墙的厚度及配筋进行增强,桥墩轴线下方的地铁车站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满足合建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裂缝控制等要求。另外,选取LS-DYNA软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合建结构进行抗震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显示: 车站板、墙、梁等构件在支座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各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强度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27.
为研究注浆对明挖基坑揭露断层带的加固效果,以南京地铁上元门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渗流场与围岩应力场的相互耦合作用,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软弱破碎层、注浆加固带、基坑地下连续墙以及围岩所组成的耦合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注浆加固前后围岩渗流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场的特征,最终获得基坑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基坑外地表沉降、围岩塑性区分布、基坑内围岩变形以及基坑内涌水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基坑底部断层带的注浆加固,基坑侧向位移及基坑外地表沉降均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于注浆加固前,其最大水平位移和地表累计沉降量减小50%以上,满足工程要求; 2)基坑底部区域内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少,基坑外塑性区扩散也得到有效抑制; 3)基坑底部断层带注浆改变了渗流场分布,有效降低了基坑涌水量,基坑治理区域涌水量由最初的94 m3/h逐渐减小到4 m3/h,堵水率达96%; 4)注浆结束后现场钻孔取芯率达到75%~80%,开挖揭露大量劈裂作用形成的浆脉,验证了注浆可有效治理明挖基坑所揭露的软弱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328.
某软土地铁车站基坑纵向滑坡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长形地铁车站基坑在分层开挖过程中会形成临时纵向多级边坡。当挖方边坡位于软弱地层时,如果设计或施工不当将会面临基坑纵向失稳风险。针对某软土地铁深基坑纵向滑坡事故案例,在考虑参数变异性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对坑内临时边坡展开调查分析,并从工程角度对土坡发生深层滑移破坏的原因进行探讨。调查结果表明: 第1级边坡的坡度是影响整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1∶1.75(V∶H)的施工坡度不能满足下卧软弱淤泥质土条件下该局部边坡的稳定性(失稳概率高达88.92%),只有当坡度缓于1∶3时才能保证安全。为防止此类临时挖方边坡失稳,最后给出考虑土体强度参数变异性的最优边坡坡度。 相似文献
329.
330.
本文根据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实际特点,应用修正后的四阶段模型对哈尔滨市地铁一号线的客流进行了预测,并得出预测结果.通过分析,证明了四阶段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