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9篇
  免费   421篇
公路运输   2821篇
综合类   2786篇
水路运输   2550篇
铁路运输   1553篇
综合运输   370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423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706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50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技术站间货物列车协同作业组织模式,可实现各站获益,整体加强,对提升铁路运输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技术站间货物列车协同配流模型.模型以最大化两技术站的正点出发列车数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启发式遗传算法进行寻优,得到货物列车解编顺序和配流方案.最后,通过对算例进行实验分析,验证协同配流模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技术站间协同配流作业明显压缩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增加了阶段计划内正点出发列车数,进而提高了技术站内线路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2.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03.
本文提出利用高分遥感观测技术,对海上航行保障应用业务增强系统的总体架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进行了设计,提供统一的"空、天、海、地"各种遥感协同观测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解决了航行保障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撑的问题,实现了海岸带地形多平台和传感器遥感协同测绘、航标涂色和结构巡检、航道能见度监测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我国传统的铁路客运定价较少考虑旅客需求变化与运输能力的限制等条件,使用比较单一的价格制定机制,这种方式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反映,难以试下实现企业收益的稳步提升,同时也使得部分运输能力闲置。针对固定价格存在的缺陷,在考虑批量订购的基础上,针对分类的乘客需求建立了离散时间马尔科夫定价模型对高铁客运进行定价决策。应用最大凹向包络理论,对离散时间的多维马尔科夫模型进行了优化求解,并提出了市场需求变化时价格动态调整的策略,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7.
目前,学者在智能网联交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技术进展综述和微观某一特定问题分析,但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数学分析尚有欠缺.首先,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分为三层,分析智能网联交通中各子系统间的动态影响作用关系,以及子系统状态波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影响,提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稳定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模型的协同联动思想,提出基于车速推荐思想的智能网联交叉口人、车、路、管控协同联动流程;最后,通过仿真模拟T型交叉口的人、车通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适应并说明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在协同联动作用下提高交通流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8.
在充分分析典型四相位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的行人流与右转车流冲突的前提下,以行人过街时间占有率和行人群到达分布作为分析指标,利用可插车间隙理论得出行人单向通行和双向通行条件下的右转车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根据行人流随机消散和集中消散的不同特征,应用随机分布理论推导出右转车穿越行人流的延误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前、后右转车通行能力和延误的变化值。结果表明,除了在少数行人流量比较大的情况下, 行人二次过街的设置会小幅度减少右转车的延误;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行人二次过街设置后, 右转车的通行能力将受到限制,延误增大,其中,平均通行能力降低了16.68%,平均延误时间增大 了21%,所以,当右转车交通需求较大时,需同时考虑行人和右转车的交通运行状态,优化设计是否采用行人二次过街,避免右转车超出极限忍耐时间而增大与行人冲突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9.
210.
研究通用机场升级转换为运输机场,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从通用机场与运输机场的异同入手,明确升级转换的内涵,分析升级转换的现实需求及问题,提出了通用机场升级转换亟待构建的沟通、决策、评估、监督等四方面机制。本研究旨在促进通用机场与运输机场动态联动发展,优化提升机场体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