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38篇
公路运输   594篇
综合类   429篇
水路运输   53篇
铁路运输   87篇
综合运输   6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介绍了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PDK252+401"处富水半充填溶洞形态、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特征,详细论述了该溶洞的综合治理措施,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32.
互通立交作为有效沟通高速公路的主线和被交公路的交节点,是该高速公路服务于地方,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而高度公路的互通立交立交的选型与设计是否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速公路交通的转换能力、运营的安全与通行的效率以及总体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前在互通立交设计环节中,普遍还受到传统公路设计理念的影响,使得互通立交在其设计内容与设计深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到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与运营。基于此,文章从公路设计新理念入手,全面展开互通立交设计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3.
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一种新的互通立交匝道起终点标高及接坡计算方法。分析传统方法的弊端,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主线端每延米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匝道起终点标高及纵坡,研究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4.
互通立交匝道端部纵断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匝道纵断面设计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位于匝道起终点端部处的设计高程及设计坡度的计算更是其中一大难点.笔者根据多年设计经验,结合现有规范,对这一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互通立交匝道转向交通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讷尼公路讷河西互通为例,对互通立交匝道转向交通量预测的计算方法作一系统阐述。对互通立交匝道转向交通量的预测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黑龙江省今后互通立交建设项目的匝道转向交通量的预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三台子互通式立交位于绕城高速北环与黄河北大街交叉处,现状为半苜蓿叶形式,是交通流在黄河北大街与绕城高速间进行交通转换的通道.随着沈北新区开发建设,作为沈北与市区联系主要通道的黄河北大街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交通瓶颈,加宽改造迫在眉睫.主要结合交通流、地形、地物、工程造价以及功能定位等条件,提出三个不同的立交方案,进行多方面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37.
《上海公路》2007,(4):59-59
长三角高速公路运行信息互通第三次联络员工作会议于2007年11月13日在安徽黄山市举行。江苏省高速公路公司、江苏省公路局、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安徽省高速公路结算中心、江西省公路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派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8.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国外多为柔性基层结构,提出复合式基层结构。通过引进国外长寿命路面设计理念,提出新型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设计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正交表L_(32)(4~9),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影响力学设计指标的最不利因素,提出路面结构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39.
复合式路面沥青混凝土加铺层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辉  王选仓  徐玮  高建立 《公路》2007,(6):96-101
目前,国内在对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时,仍然参照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设计方法,至今没有一个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在广泛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弹性层状体系与有效厚度法,设计时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以及旧路面破损或者其他缺陷对加铺层使用寿命的可能影响,探讨了基于FW D检测和有效厚度的弹性层状体系CC-AC复合式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该方法将原复合式路面的面层等效为水泥混凝土板,按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层进行设计,并验算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的抗剪稳定性,验算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混凝土层界面之间的抗剪稳定性。最后,还研究了复合式路面加铺层典型结构。  相似文献   
40.
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沥青层混合料剪应力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英涛 《公路》2007,(3):7-11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层混合料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隧道交通及复合式路面的受力特点,首次提出了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层混合料的剪应力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提供了设计示例,供同行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