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36篇 |
免费 | 63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2442篇 |
综合类 | 10985篇 |
水路运输 | 3022篇 |
铁路运输 | 4489篇 |
综合运输 | 13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3篇 |
2023年 | 571篇 |
2022年 | 702篇 |
2021年 | 941篇 |
2020年 | 608篇 |
2019年 | 466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323篇 |
2016年 | 357篇 |
2015年 | 735篇 |
2014年 | 1552篇 |
2013年 | 1500篇 |
2012年 | 1505篇 |
2011年 | 1979篇 |
2010年 | 2000篇 |
2009年 | 2383篇 |
2008年 | 2107篇 |
2007年 | 1701篇 |
2006年 | 1625篇 |
2005年 | 1481篇 |
2004年 | 1474篇 |
2003年 | 1390篇 |
2002年 | 1027篇 |
2001年 | 930篇 |
2000年 | 822篇 |
1999年 | 492篇 |
1998年 | 456篇 |
1997年 | 393篇 |
1996年 | 407篇 |
1995年 | 356篇 |
1994年 | 321篇 |
1993年 | 297篇 |
1992年 | 285篇 |
1991年 | 243篇 |
1990年 | 213篇 |
1989年 | 19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
83.
胶凝材料颗粒匹配所造成的差异会影响胶凝材料间的空隙,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依托实体工程,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的粒径分布情况,以净浆流动度、坍落度和扩展度表征净浆和混凝土的工作性,对粉煤灰和矿渣的颗粒匹配进行评价。对硬化浆体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测试,基于胶凝材料颗粒匹配对喷射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结果,对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粉煤灰∶矿渣为1∶3时,其流动性能最好,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粉煤灰∶矿渣为3∶1时净浆流动性能最差,试件的强度最低,同颗粒匹配的混凝土试件强度也得出了相似的试验结果。微观形貌测试佐证了净浆流动度和强度的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流动度和强度试验结果,粉煤灰∶矿渣为1∶1时,胶凝材料的颗粒匹配度好,可视为最优配合比。 相似文献
84.
针对海绵城市透水混凝土路面容易堵塞的问题,通过设计堵塞和渗透性能试验,研究堵塞物对不同级配面层、基层及面层基层组合透水混凝土结构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不同透水铺装结构层的堵塞物敏感粒径。结果表明:粗型级配下的透水混凝土面层和基层具有更好的抗渗透衰减性能;面层与基层组合结构下,透水残余系数主要取决于面层结构的选择,与基层结构几乎无关;面层、基层及面层基层组合结构的堵塞物敏感粒径占比较大的粒径范围是0.3~0.6 mm,在设计有级配的透水混凝土结构时,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9.5~16 mm集料含量;通过对不同结构透水残余系数衰减公式的回归,得到了透水铺装层渗透性能衰减规律,可指导透水铺装结构层进行真空吸附或压力吹扫清理维护的时机选择,从而保证其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85.
为检验中国首座无主筋工字形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制简支梁桥(广州北环高速公路沙贝立交F匝道桥)成桥后的实际承载能力和工作性能,通过静载和动载试验分别测试不同加载条件下主梁跨中截面的应变、挠度及桥梁自振特性,并将试验结果与MIDAS/Civil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桥主梁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6.
87.
基于回传射线矩阵法,研究两缺陷桩在半正弦脉冲激振力作用下桩顶的速度波,基桩的缺陷用横截面积的变化来模拟.比较缺陷桩与完整桩的桩顶速度波,分析缺陷程度对缺陷桩桩顶速度波的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腐蚀缺陷影响下燃气管道运行的应力集中现象,防止管道应力过大而失效,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腐蚀深度和腐蚀直径下,管道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腐蚀深度一定时,腐蚀直径增大应力集中现象逐渐减弱,呈反比趋势;当腐蚀直径一定时,腐蚀深度对管道应力影响较大,是导致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管道防护可通过在缺陷周围焊上补强圈... 相似文献
89.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稳定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以湖南南县茅草街特大桥为例 ,讨论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弹性稳定和极限承载力。分析计算时 ,考虑了拱桥结构分阶段刚度变化、截面逐次形成以及构件的极限承载力等影响。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