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4篇 |
免费 | 24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691篇 |
综合类 | 1924篇 |
水路运输 | 1263篇 |
铁路运输 | 1387篇 |
综合运输 | 1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276篇 |
2021年 | 398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17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381篇 |
2013年 | 375篇 |
2012年 | 428篇 |
2011年 | 470篇 |
2010年 | 399篇 |
2009年 | 481篇 |
2008年 | 411篇 |
2007年 | 378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93篇 |
2004年 | 303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250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01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108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202.
针对《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规定的荷载和刚度,根据钢筋砼受弯构件的受力特性和变形计算特点,提出了一种挠度计算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3.
《中外公路》2021,41(4):292-296
为促进工业固废钢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再生利用,对钢渣经过二次加工形成再生骨料应用于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材料中,通过分析钢渣对水泥稳定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和干缩特性影响,定量评价钢渣的再生利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掺量增大,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逐渐增大,当掺量增大至70%,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1.4倍,抗弯拉强度提升1.8倍;水泥稳定钢渣碎石混合料的每日干缩应变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累计干缩应变随时间变化先快速增大后趋向稳定,其中以前5 d的干缩应变变化最为明显,120 d后干缩应变基本稳定。对于4种不同性质的钢渣,钢渣掺量为50%达到稳定状态时,最大补偿收缩率为37.7%,最小为25.5%。钢渣陈化时间越长,膨胀性越小,则补偿收缩率越小。钢渣掺量越大,补偿收缩率增大,当钢渣掺量增大至70%,可补偿收缩40.1%。在水泥稳定材料中掺入钢渣,将对干燥收缩起到良好的补偿作用,对减小半刚性基层的开裂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根据钢箱提篮拱桥的吊杆振动特性,基于频率法基本理论,推导出考虑抗弯刚度但不体现抗弯刚度的索力计算公式.阐述了索力动测仪基本原理,研究了两端连接件体积或者自重较大的边吊杆计算长度取包含连接件的全长和去除连接件后的索长时引起的相对油泵标定误差,对比分析工程实例中采用索力动测仪、油压千斤顶法、改进的频率法实测结果误差.结果 ... 相似文献
207.
为了深刻认识高疲劳抗力钢桥面板的疲劳特性,准确评估其结构体系的疲劳抗力,基于等效结构应力建立了考虑焊接微裂纹对钢桥面板疲劳性能劣化效应的结构体系疲劳抗力评估方法,并通过疲劳试验对所建立的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所建立的结构体系疲劳抗力评估方法对高疲劳抗力钢桥面板的疲劳开裂模式、疲劳抗力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焊接微裂纹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钢桥面板的疲劳性能,导致主导疲劳开裂模式发生迁移;结构体系设计参数对纵肋与顶板双面焊构造细节和纵肋与横隔板新型交叉构造细节疲劳性能的影响有显著区别,其中纵肋与顶板双面焊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主要对顶板厚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其疲劳性能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而显著提升,而纵肋与横隔板新型交叉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同时受多个参数的影响,其疲劳性能随着顶板厚度、横隔板厚度和纵肋高度的增大而提升,随着横隔板间距和纵肋底板与横隔板之间焊缝长度的增大而降低;传统钢桥面板的主导疲劳开裂模式为纵肋腹板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围焊焊趾开裂,高疲劳抗力钢桥面板的主导疲劳开裂模式为纵肋底板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纵肋焊趾开裂;相对于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高疲劳抗力钢桥面板结构实现了主导疲劳开裂模式的迁移,疲劳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8.
209.
210.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短管节在牵移和拉合过程中易发生偏移与倾斜,且GINA止水带压缩到设计值难度较大。以南昌红谷沉管隧道为例,从准备、牵移、拉合及后处理4个阶段介绍短管节对接拉合施工工艺。通过对底钢板打磨、涂抹黄油等,减小底部摩擦阻力。采用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液压数据量测、钢端壳间距测量等措施,对短管节轴线及平面控制。实践表明:GINA止水带压缩量误差仅为+4 mm,短管节轴线及平面偏差均在可控范围内,短管节干坞内拉合对接操作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