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9篇 |
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78篇 |
综合类 | 936篇 |
水路运输 | 82篇 |
铁路运输 | 549篇 |
综合运输 | 1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31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177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219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203.
齐鲁黄河大桥主跨为420 m网状吊杆拱桥。拱肋采用钢箱提篮拱,矢跨比为1/6,横向布置在轨道交通和车行道之间,以保证景观效果。系梁采用正交异性组合桥面板,以保证桥面系耐久性,同时减轻结构自重。为简化锚固构造,网状吊杆采用恒定倾角布置形式,顺桥向倾角约60°;吊杆采用疲劳应力幅为400 MPa的环氧涂层钢绞线,以满足网状吊杆高应力幅需求。墩柱采用尖端形薄壁双柱墩,以减小水流及冰凌对结构影响,基础采用整体式承台、钻孔灌注桩。根据建设条件,系梁施工采用步履式顶推,拱肋施工采用梁上支架拼装配合整体提升工艺。通过对正交异性组合桥面板、网状吊杆布置及高应力幅吊杆体系等创新设计,实现了工程的安全、合理、耐久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4.
205.
杰拉德·戴斯蒙德大桥替换桥(Gerald Desmond Bridge Replacement)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港,主桥为双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全长约610 m,主跨长约305 m,桥面布置双向6车道。该桥替换1968年修建的旧桥(一座中承式钢桁拱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已于2020年10月通车;旧桥计划在2023年10月之前全部拆除。施工中的美国杰拉德·戴斯蒙德大桥替换桥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6.
207.
208.
为研究持荷作用对大尺度钢管拱肋拼接焊缝残余应力的影响,以及大尺度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以主跨575 m的特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广西平南三桥为背景进行分析。开展持荷状态下拱肋拼接焊缝残余应力足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拱肋拼接焊缝试件轴向、环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并与非持荷状态试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持荷作用对钢管拱肋拼接焊缝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较小,但管内节点处肋板的设置会对钢管拱肋拼接焊缝残余应力产生较大影响;拼接节点处的轴向焊接残余应力以拉应力为主,沿拱肋主管轴向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拼接节点处的环向焊接残余应力沿主管环向拉-压交替分布,拉应力分布在离焊缝较近区域与肋板影响区域,压应力主要分布在肋板之间区域。 相似文献
209.
为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拱圈在悬臂浇筑过程中出现过大的拉应力,文中以某大跨悬浇钢筋混凝土拱桥为依托,提出一种扣索力优化计算方法。首先,基于“未知荷载系数法”获取拱圈最大悬臂状态扣索力初值;然后,开展正装分析并提取施工过程的索力、应力以及位移影响矩阵,基于优化原理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扣索力开展进一步优化。最后,分别基于影响线原理和无应力状态法原理确定拱圈合龙前扣索力最优拆除顺序和扣索补张拉值,确保拱圈受力合理、松索成拱后拱圈线形光滑圆顺。算例结果表明,扣索初拉力值较为均匀,所有索力值安全系数均大于2.5;拱圈松索成拱线形合理,未出现“马鞍形”;拱圈施工过程中截面拉应力均小于1.8 MPa,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10.
随着钢管混凝土(CFST)拱桥极限跨径不断被刷新,拱肋作为其主要承压构件,其结构趋于细长化,稳定问题日益突出。针对钢管混凝土在地震激励下的动力稳定问题展开了研究,针对钢管混凝土拱结构的静、动力失稳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随机动力荷载作用下动力稳定的高效分析方法,并以既有的地震台试验研究为例,对CFST拱进行了抗震稳定分析,并对拱肋的截面、几何、结构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CFST拱的动力稳定性对几何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在大跨度拱桥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初始缺陷的影响。当CFST拱的矢跨比为1/4时其抗震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