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大运河申遗引发了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保护的对象从原来的“文物”转变成了范围更广、时空更长、类型更多、性质更杂的“文化遗产”。这一转变一方面促进了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但也给文物保护管理实践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反思。一些矛盾可以归因外部对运河遗产认识不够、保护理念不强、资金投入有限;也需要从内部检讨,进一步理清“文物”和“文化遗产”关系。 相似文献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注重文化旅游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作用进行剖析,以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6.
王岩 《拖拉机汽车驾驶员》2009,(5):240-245
殷纣身死,国都为墟。殷墟作为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从盘庚到帝辛(纣),长达273年的商末都城的荣辱兴衰。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瑰丽的古建筑群,更是一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年事和文化礼仪中心,无可争辩的是一个王国的缩影.这是其他任何遗产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47.
长三角地处祖国东部,拥有数量众多、品类广泛、内涵丰富的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牵头,长三角地区25家博物馆参展的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于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0年3月31日。展览荟萃精品200余件,涵盖50余项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阐释长三角航海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助力上海文化品牌打造。 相似文献
48.
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件形制美、趣味高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着时代科技与工艺的成果.记录着历史的点点滴滴,而且往往在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甚至还承载社会文化的信息,将古与今、中与外.整体与部分、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器巧釉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 相似文献
49.
景延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2):59-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缺乏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范围内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国家制定出一部完整的、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相似文献
50.
北京、天津、河北省三地文化资源丰富,依托地域性文化带和交通线路,打造通畅的旅游路线,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阐述了促进文化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些措施,具体包括:建立体验式慢行交通,探索整合沿线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利用AR、VR等数字化科技产品进行旅游推广,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链。通过开发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路线,联通旅游路线与周边文化资源,激活京津冀文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