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2篇
  免费   1109篇
公路运输   6566篇
综合类   5914篇
水路运输   4275篇
铁路运输   2971篇
综合运输   475篇
  2024年   236篇
  2023年   871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982篇
  2020年   743篇
  2019年   780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649篇
  2014年   935篇
  2013年   874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997篇
  2010年   1057篇
  2009年   1074篇
  2008年   1136篇
  2007年   1035篇
  2006年   820篇
  2005年   749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707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524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216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重载列车同步控制下纵向力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车纵向力成为评价重载列车同步控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对其进行研究,建立了列车纵向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设计仿真模型,计算不同编组和不同工况下万吨列车的纵向力,并与试验数据进行比对来验证该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同步控制的组合列车比传统编组方式列车在纵向动力学性能上更具优越性,为进一步分析和优化列车同步控制提供仿真平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2.
《公路》2021,66(6):71-76
由于受到车辆荷载的影响,沥青路面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破坏。为研究沥青路面的动力响应,明确其破坏机理,采用二自由度1/4车辆振动模型模拟车辆荷载,依据弹性层状理论体系,建立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车辆-路面相互作用系统分析动态车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不同深度的动力响应,并对车速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应力随深度变化来看,最大竖向、纵向与横向应力均出现在面层表面,三向应力在面层与基层的衰减现象明显;最大水平剪应力出现在面层与基层的交界处。(2)从应力的时程变化来看,竖向与横向应力均以受压为主;纵向应力的拉-压状态变化明显,容易造成疲劳破坏;水平剪应力处于正负变化状态,容易造成剪切破坏。(3)当车速在5~10m/s区间时,车辆荷载对沥青路面影响最大;随着车速增加,竖向位移与压应力急剧减小,至15~20m/s区间时荷载的影响最小,之后以缓慢增长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3.
《公路》2021,66(7):203-208
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建设运营中的重要部分,其施工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录入作为支持,然而在当前的信息收集工作中,通常以人工操作方式来开展,因此桥梁工程施工BIM模型信息的精准程度和时效性无法得到充足保障,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进度及成本也会受此影响。因此,研究将建筑信息模型与数字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以优势互补的形式构建管理平台,同时在实际工程案例中进行应用。最终结果表明,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引领下的智慧桥梁施工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信息收集时相关数据的时效性和精准程度,同时在有效控制施工进度的基础上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节约。研究以期为智能化的施工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促进现代交通工程取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4.
《公路》2021,66(7):356-360
高速公路交通需求逐年增长,拥堵频发,态势分析具有紧迫性。通过梳理目前交通态势研究的相关内容,发现了交通态势研究的不足,给出了交通态势的定义和内容,明确了交通态势分析的流程和关键技术。推导改进Van Aerde模型,用于描述交通状态;给出了ARIMA模型作为交通流预测的方法,确立了基于运行速度的交通态势分级评估指标,为交通态势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5.
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HMIoIV)是解决其智能化级别难以快速跨越至高度自动化水平的有效过渡手段。HMIoIV涉及了L0~L3级别的智能汽车的多种自动化技术,包括先进辅助驾驶系统。针对当前国内外智能汽车人机共驾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概念、结构和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根据独立驾驶人参与的数量和驾驶操作方参与的数量将现有的人机共驾技术分成3类:单驾双控结构、串联型双驾单控结构(Traded Control)和并联型双驾双控结构(Shared Control);并对驾驶人为因素、驾驶人模型、自然驾驶人状态监测和驾驶意图识别、串联型双驾单控结构和并联型双驾双控结构的研究方法以及权限与责任的关系进行全面综述。最后,分析总结当前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6.
《公路》2021,66(9):379-384
浅埋隧道开挖作业过程中,竖向支撑的支护效果不佳,会导致初期支护变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伞型支撑的支护方案:以桑洲岭隧道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获取了工程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以工程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隧道下台阶开挖过程中隧道变形情况,并对比了无支撑、竖向支撑、伞型支撑3种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地表沉降变化以及初期支护的力学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伞型支撑在控制初期支护周边收敛方面效果明显。此研究为该浅埋隧道下台阶开挖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7.
《公路》2021,66(9):238-242
依托某大跨径悬索桥钢箱梁工程实例,基于ANSYS软件建立全桥梁单元模型与局部钢箱梁板单元模型,并将不同尺度的模型进行耦合,实现钢箱梁边界条件的准确模拟;然后,依据公路桥梁通行车辆荷载特点,设置车轮荷载在4种不同的横向位置加载的工况,计算不同工况下U肋对接焊缝、U肋与横隔板焊接焊缝的应力响应特点与差异;最后,分析各类焊缝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响应影响面,确定车轮荷载对焊缝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为钢箱梁疲劳计算的焊缝模拟与疲劳应力响应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8.
刘来君  沈艺宁  张智举  董安国  丁昊 《公路》2021,66(11):101-106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通常采用悬臂分段浇筑施工,施工监控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针对以往施工控制中传统的GM(1,1)模型参数估计方法与精度检验准则不适配的问题,将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准则下的参数估计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通过Python语言实现,从而得到一种新的理论模型来进行挠度预测,并以陕西境内某1号大桥为工程背景,对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两个工况作用后的梁端挠度值进行预测.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多可减小28.41%,并能够排除奇异数据的干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线性规划法的GM(1,1)模型较传统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好的稳健性,能够在桥梁施工控制中发挥更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9.
200.
吴贝尼  夏利娟 《船舶力学》2021,25(2):193-20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软删除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G-BESO),以解决传统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BESO)中参数(如进化率)设置不当而导致无法获得最优拓扑构型的问题.首先确定单元权重系数与单元密度的递推关系式,形成一种考虑单元密度历史信息的材料插值模型,从而增强恢复误删高效单元的能力.然后引入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启发式地更新结构状态以提高全局寻优能力.最后将该方法编写成可用于实际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程序.算例表明,提出的方法能稳定得到最优拓扑形状且计算效率更高,可为工程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