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90篇
  免费   2185篇
公路运输   14377篇
综合类   7322篇
水路运输   3454篇
铁路运输   9797篇
综合运输   3325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1098篇
  2022年   1297篇
  2021年   1227篇
  2020年   860篇
  2019年   1002篇
  2018年   572篇
  2017年   790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1272篇
  2014年   1926篇
  2013年   1943篇
  2012年   1971篇
  2011年   2380篇
  2010年   2157篇
  2009年   2350篇
  2008年   2335篇
  2007年   2078篇
  2006年   1792篇
  2005年   1634篇
  2004年   1490篇
  2003年   1272篇
  2002年   1042篇
  2001年   857篇
  2000年   684篇
  1999年   503篇
  1998年   414篇
  1997年   353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255篇
  1992年   213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65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61.
赵岳 《铁道建筑技术》2020,(2):96-98,132
隧道施工机械化是我国隧道施工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开挖、衬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钢拱架安装机械化水平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较多采用人工作业,施工人员多、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及安装精度低,同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跃龙门隧道机械化配置配套应用,分析了钢拱架安装机在机械化快速施工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详细介绍了XZGMT411多功能钢拱架安装机相关参数、施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多功能钢拱架安装机的使用大幅提高了隧道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862.
863.
技术站间货物列车协同作业组织模式,可实现各站获益,整体加强,对提升铁路运输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技术站间货物列车协同配流模型.模型以最大化两技术站的正点出发列车数作为目标函数,采用启发式遗传算法进行寻优,得到货物列车解编顺序和配流方案.最后,通过对算例进行实验分析,验证协同配流模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技术站间协同配流作业明显压缩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增加了阶段计划内正点出发列车数,进而提高了技术站内线路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864.
865.
866.
86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3):176-177
结合平罗高速工程中隧道建设的相关情况,对其隧道监控量测方法以及异常处理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68.
869.
基于三维非定常可压缩雷诺时均N-S方程与k-ε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方法,对400 km/h速度等级下不同编组长度(3车编组,8车编组,16车编组)列车于各自最不利长度隧道的等速交会工况进行模拟.对比数值计算与动模型试验结果,两者同一测点压力峰峰值相差不超过3.6%,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表面压力峰峰值由头车至尾车呈下降趋势;随着编组长度由3车增加到16车,列车表面最大压力峰峰值由12.05 kPa增加到15.18 kPa;隧道壁面最大压力峰峰值由14.73 kPa增加至19.19 kPa.  相似文献   
870.
为解决盾构隧道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时开挖面应力释放率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一种既有的体积损失率迭代求解应力释放率的方法,依托广州地铁21号线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掌子面不同软硬岩比例、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应力释放率变化趋势,并结合现场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在盾构隧道掘进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分界面的过程中,围岩的初次应力释放率范围基本保持在24%~36%,且随掌子面硬岩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 2)相对于围岩条件而言,埋深对应力释放率的影响更小。此外,在盾构隧道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全过程模拟中,根据围岩变化情况随不同开挖步动态调整应力释放率这一做法较全程取一固定应力释放率值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