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公路运输   92篇
综合类   49篇
水路运输   15篇
铁路运输   9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5.12"汶川地震给交通生命线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处于断层附近的几座桥梁震害严重甚至垮塌,给灾后救援和重建带来巨大影响。结合近断层的场地特征,详细分析了其附近几座桥梁的震害,并为今后的桥梁设计提出以下建议:做好桥址选择工作,尽量避免发震断裂地段;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减小双向地震作用;充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对桥梁结构影响;提高构件延性设计,防止墩柱脆性破坏;合理设计支座和加强挡块连接,以有效防止落梁震害。  相似文献   
22.
“5.12”汶川地震灾区的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在山地发生的烈度最高、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为研究地震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规律,调查并分析了北川县和安县在地震前后的交通事故变化情况。发现灾区的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较震前大幅增加,事故致死率提高,事故的交通方式分布、24 h分布、形态分布以及成因等特征均有明显改变。分析认为这与地震造成的道路损坏、次生山地灾害,以及灾后出现的道路非交通占用、交通量激增、交通流的时空分布与构成变化、交通管理执法力度减弱和人们的心理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3.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通过前两位作者前后两次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考察调研,获取了震害的第一手资料。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的特点,分析了结构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震害产生的原因;研究了桥型与抗震性能的关系,提出在不同场地和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桥型、高烈度地震区的适宜桥跨结构型式应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问题,建议对重要性公路桥梁,采用中震不坏的设计原则;讨论了概念设计与抗震构造措施对桥梁抗震的重要性;提出应重视减隔震耗能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根据国外的经验,建议对桥梁结构的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探讨了我国在灾害的应急决策机制、防灾减灾政策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结构抗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4.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坝址上游4.2km处庙子坪岷江特大桥受损较为严重,尤其是5~#主墩墩底现裂缝对桥梁的安全和耐久性影响最为严重。该裂缝位于水面以下约50m,最大裂缝宽度为0.8mm,修复加固难度极大。本文对该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且介绍了该裂缝的深水修复加固措施:高压水下灌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相似文献   
25.
汶川地震灾区中公路上边坡崩塌、滑移等震害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引起公路边坡崩塌,滑坡滑移破坏,其塌滑破坏不仅与发震断层有关,而且边坡岩性、坡度和风化层厚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6.
大光包滑坡不连续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也是世界上百年罕见的大型滑坡,引起国内外学者持续争论和广泛研究. 本文为研究地质构造对大光包滑坡影响,基于现场照片、遥感图及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首先开展大光包滑坡断壁、滑带及滑坡堆积体不连续地质特征调查,进而分析该不连续地质特征成因,进一步讨论强地震动、不连续地质界面组合及地下水对大光包滑坡启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随大水闸背斜构造演化发育的断层、层间错动带及优势岩体结构面等不连续地质结构控制了大光包滑坡边界的形成和滑体堆积过程;汶川强震为这些不连续地质结构破坏提供了动力条件;地下水伴随着强震过程不连续地质界面贯通促使了大光包滑坡快速启动.   相似文献   
27.
为分析汶川地震中九襄断裂对汉源县高烈度异常的影响,基于对汉源县城震害的科学考察、场地勘察以及地震地质与地形图,建立了典型的二维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透射边界理论,分析了九襄断裂对汉源县城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九襄隐伏断裂对汉源烈度异常有一定影响,对频段在4~8 Hz之间的地震动放大效应显著,使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约增大9%;该频段与汉源县城部分建筑物的自振频率吻合,放大的地表地震动和共振效应加重了汉源县城的震害,是汉源高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场地中的非发震隐伏断裂对地表地震动有一定放大效应,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28.
地震触发滑坡,会造成房屋被毁,道路中断,阻塞河流并形成可能溃坝的堰塞湖。本文以茂县为例,震后调查茂县因地震共产生滑坡和滑坡隐患点共191处,经调查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滑坡和滑坡隐患点主要沿主干公路和岷江及支流分布,数量达90余处;(2)受主震影响,破坏严重,地质灾害以地表开裂(潜在滑坡)、滑坡和崩滑为主;(3)具有群发性特征,由于区内岩体破碎,风化严重,河流深切,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较多的高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间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和滑坡群;(4)滞后性特征,主震后在多次佘震和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又发生了多处灾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应做好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29.
都汶公路是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生命线"。在汶川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共同作用下,都汶公路路基、路面、桥梁、隧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交通中断,严重阻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通过对都汶公路的现场调查,分析了都汶公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并根据现状可以推断,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将进入活跃期,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特别是震后的5年之内将会非常严重。针对次生地质灾害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0.
该文根据汶川地震后对灾区公路路基路面破坏形式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分析震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路基路面震害的类型、破坏方式及成因机理,提出了路基路面震害处治的基本措施,结合川藏公路特大地质灾害和汶川地震震区实际,提出了公路恢复重建的目标、原则和实施建议,为交通运输部门拟定公路恢复重建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