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4篇
  免费   405篇
公路运输   3089篇
综合类   2093篇
水路运输   635篇
铁路运输   1408篇
综合运输   424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解决传统公路养护节能量低的问题,基于同步纤维磨耗层设计公路养护方法.通过计算同步纤维磨耗层最佳配合比,按照最佳配合比对公路的受压裂缝进行修补,实现基于同步纤维磨耗层的公路养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步纤维磨耗层在公路养护方面的调节公路养护能耗峰值效益,以及增强公路低温抗剥落破坏性效益.设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公路养护节能量明显高于其他方法,解决了传统公路养护节能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2.
船体外板结构多采用多层多道焊工艺建造,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复杂,易导致焊接结构断裂和疲劳失效.本文采用轮廓法与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的热-弹-塑性有限元研究Q235厚板多层多道对接接头内部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过程,预测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较好.预测结果表明,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区为拉应力,沿接头宽度方向逐渐减小最终转变为压应力,正面焊缝中部区域拉应力值明显降低;横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区上表面及背面填充处为拉应力,沿接头宽度方向逐渐降低,在正面焊缝中部区域为压应力;Z向残余应力主要存在于焊缝区,正面焊缝以压应力为主,背面焊缝以拉应力为主.厚板多层多道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变化是由于后一道焊缝对已焊的焊缝起到热处理作用导致的,焊缝接头残余应力分布由最后一道焊缝决定.  相似文献   
993.
依托山西省五盂高速公路佛岭隧道塌方处治,采用以新奥法理论为基础的矿山法分阶段处理塌方区。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任何施工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空间和时效性。只有把握施工步骤,采用合理施工方法,通过现场试验获取最合理的注浆材料配比,才能达到最优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994.
以压电结构的变分原理为基础,依据经典线性层合板理论和压电弹性体的本构方程,采用DKQ薄板弯曲单元和薄膜单元的位移插值函数,建立了电场作用下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压电层合板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数值算例表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95.
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鹁鸽岩隧道位于莱芜市雪野湖西南部,雪野湖风景区内,现隧道基本贯通。在施工过程中,鹁鸽岩隧道右线RK54+111-RK54+121岩层中的断裂带发生塌方。经加强支护处理后顺利通过塌方段。 二次衬砌完成后洞顶地表在大雨过后出现直径2—3m塌陷坑,二次衬砌并无异常情况。通过对塌陷区采用地震映像、瞬态面波进行探测,查明地下岩土体塌陷情况后,制定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96.
从注浆的定义和分类、注浆材料、注浆设计、注浆效果的监控与检测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同时介绍国内外注浆的施工方法及设备方面的若干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7.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由于交通量大、轴载超重和设计车速很高,破坏力比一般公路大6~10倍,按照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4)设计的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面板结构偏薄,板厚基本在24~26cm之间,很少有28cm厚的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  相似文献   
998.
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由于无线M esh网络(WMN)在拓扑、传输和业务上的特性,传统的用于有线网络的分层协议设计方法已不能保证其服务质量(QoS).探索基于物理层、MAC层、路由等协议层的WMN跨层设计方法的目标是在无线资源利用率和多媒体业务的QoS需求两方面达到较好的折衷.WMN各个协议层在设计过程中的有关协议和算法要求附加统一的跨层管理器,监测各层的分组传输性能或需求,动态控制或调节相关算法.通过实现较高协议层的多媒体业务QoS需求与较低协议层的网络状态信息在各协议层之间的共享,可以达到对协议层控制算法的优化.在合理地选择跨层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多个协议层需要联合设计与优化.从物理层、MAC层、路由协议层和TCP层等层面介绍了WMN跨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归纳了目前WMN跨层设计中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些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自适应速率与节能机制、基于QoS需求的跨层MAC协议设计和路由协议设计等.  相似文献   
999.
讨论了分布式多层应用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实现技术,介绍了分布式PowerBuilder结构,并详细说明了如何用PowerBuilder7.0具体地实现多层结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近几年,交通为国家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全国各地二级路、一级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开工项目很多而建设资金又有限。因此,在道路结构层的厚度设计、材料的采用本着经济适应的原则,而对交通量的变化,使用年限并没有重点研究,像高等级沥青路面,许多省市采用的是上面层使用进口沥青,而中面层、面层可以做成开级配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