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5篇
综合类   12篇
水路运输   26篇
铁路运输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1.
结构易发生由氯盐侵蚀引发的钢筋腐蚀、保护层开裂等耐久性问题,硅烷浸渍技术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疏水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深度,从而延长结构物服役寿命。但是,现有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室内加速试验或短期野外暴露试验,对于华南滨海实况环境下硅烷浸渍混凝土长期防腐性能缺乏报道。采用吸水率测试、腐蚀电化学等方法系统研究华南滨海某硅烷浸渍混凝土结构工程服役12 a的防腐性能。结果显示:硅烷浸渍混凝土在服役期内外观致密、完整,表面疏水能力随服役龄期延长而略有下降;硅烷浸渍疏水层能够降低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速度而使钢筋长期保持强钝化状态,可延长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62.
王月峰 《公路》2012,(10):126-130
采用贝雷法优化多孔安山岩混合料的级配设计,进行了不同FAc和FAf值矿料级配的压实特性试验;在配合比设计中分别应用沥青浸渍法和计算法测定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并对比分析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试验和汉堡车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大FAc和FAf值能提高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效果;较之计算法,沥青浸渍法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定多孔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掺加消石灰是改善安山岩沥青混合料的最优措施。  相似文献   
63.
膏体硅烷在高性能混凝土的浸渍保护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具体工程,系统进行不同品种硅烷浸渍剂、不同硅烷浓度对混凝土保护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用的未经稀释且粘附性能好的膏体硅烷浸渍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保护效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少胶绝缘系统所用的主要绝缘材料--少胶云母带及浸渍树脂性能试验的分析,论证牵引电机采用少胶绝缘系统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5.
膏体硅烷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保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防腐蚀工程,研究了几种常用硅烷浸渍剂对高性能混凝土的保护效果。工程应用结果表明:SHJS-5201膏体硅烷浸渍剂因其具有触变性能等特点,在密实性能较高的高性能混凝土中仍具有3mm以上的渗透深度,氯化物降低效果可达95%以上,解决了一般硅烷产品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中渗透深度欠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6.
采用浸渍-还原法对膜-电极组件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一组较好的制备工艺条件,该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膜-电极组件性能优良,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7.
采用共沉淀-浸渍法制备了SO42-/TiO2-Fe2O3固体超强酸催化剂,通过样品光催化降解酸性蓝染料,考察了制备条件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体酸中nTi和nFe的配比为1∶1,陈化pH为9~10,硫酸浸渍液浓度为0.5 mol/L,在500℃下焙烧4 h时制得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SO42-/TiO2-Fe2O3固体超强酸再生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8.
近日,由青岛市润邦化工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邦公司")新投资的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渍剂生产基地正式生产试运营,这将为润邦公司打造一条产值过亿的新兴产业链,年产能力达8000吨。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以我厂使用的浸渍漆为例,通过绘制浸渍漆粘度一温度曲线,确定了VPI真空压力浸漆处理时浸渍漆最佳温度的选择方法,从而给现场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浸渍-还原法对制备SPE膜-电极组件的影响,本文对浸渍-还原法的2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计算出液膜厚度和[Pt(NH3)4]2+离子在液膜内的扩散系数,并得出以下结论:浸渍过程应为液膜扩散,使[Pt(NH3)4]2+在膜内的分布为直线,有利于还原过程中控制晶核生长速度,从而获得微细的铂颗粒;为了在膜的内表层形成精细的铂颗粒,要求离子膜内扩散是还原过程的控制步骤,同时还要求有快速的界面化学反应及较高的还原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