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0篇 |
免费 | 21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65篇 |
综合类 | 674篇 |
水路运输 | 1071篇 |
铁路运输 | 772篇 |
综合运输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186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237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00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76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65年 | 8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研究下滑力分布模式不同对抗滑桩内力和位移的影响,基于桩体平衡微分方程和差分解法编制的抗滑桩计算程序,分析了下滑力分别为三角形、矩形、梯形分布模式下对抗滑桩的受力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三角形分布引起的桩体位移和内力远小于矩形分布的情形,梯形分布则介于三角形与矩形分布之间。 相似文献
92.
泥岩和砂岩互层边坡中的泥岩吸水时将受到泥岩膨胀致其应力σ增加和抗剪强度参数(c,φ)降低双重作用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加,σ增大,c,φ值减小,τ的变化情况及这一规律的含水率阈值的确定是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基于室内有侧限膨胀试验及直剪试验,研究了十八里堡水库段泥岩膨胀率与上部荷载、时间、初始含水率及自然膨胀力关系,以及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据此推导出了以吸水率(含水率变化)为自变量的泥岩抗剪强度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处泥岩含水率阈值为13.5%,在含水率阈值以内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率继续增大,超过含水率阈值,则抗剪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3.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滨海大道基坑底部砂质粉质黏土在雨季遇水浸泡后软化,发生渗漏、流砂险情。为此,对深基坑渗透的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砂质粉质黏土地基,基坑开挖时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做好防排水措施。地下水的大幅度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基坑渗漏水状况,底板浇筑能有效控制地下水水位以及支护桩位移的变化;②支撑轴力随时间发展普遍呈对数规律增大,并在基坑底板浇筑完成后有所下降。当支撑轴力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增大时,应引起重视。③基坑交叉或坑中坑开挖,在基坑阳角处增加背拉梁能有效提高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使基坑变形更协调,从而更好地保障基坑安全。 相似文献
94.
在上下班高峰期,缩短乘客的上下车时间,更多乘客将会被送达目的地,从而可以提高现有地铁系统的载客能力.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乘客上下车行为的文献,大多以全部乘客下车为前提进行研究,这与现实生活中只有部分乘客下车的现象不符.因此在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规定未下车乘客行为的等待模型,在等待模型中,未下车乘客倾向于停留在初始位置.模拟了部分乘客下车行为,并研究了乘客初始位置分布、上下车乘客比例、门的宽度等因素对部分上下车乘客所需上下车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门宽度增加23.08%,最多可节约39.7%的上车时间和39.62%的下车时间;随着上下车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平均上车时间不断下降,平均下车时间不断上升;通过改变下车乘客初始分布位置,可以将乘客下车时间缩短至原来的72.16%. 相似文献
95.
96.
某隧道暗挖段工作井基坑位于临海软弱地层,具有地质条件差、水位高、周边环境要求苛刻等不利条件。为确保超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对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了监测,得到了围护结构墙体竖向位移、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混凝土支撑轴力、测斜以及坑外水位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及时掌握基坑的安全状态,动态控制施工参数,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7.
98.
总结了钢混结合段在斜拉桥中的应用特点,从而提出依据钢混结合段受力形式,明确其传力机理和过程,给出针对性构造对策的设计思路。最后,建立了钢混结合段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可应对任意复杂受力形式的钢混结合段设计。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