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4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68篇 |
综合类 | 157篇 |
水路运输 | 263篇 |
铁路运输 | 139篇 |
综合运输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952.
为了给隧道双火源事故中的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研究隧道内部双火源火灾条件下的燃烧行为和火场环境,搭建1∶10缩尺寸模型隧道,开展不同火源间距下的双火源油池火试验,研究燃烧速率、火焰形态和隧道内纵向温度分布;同时,采用PyroSim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隧道内部双火源之间距底面高度0.1、0.15 m处的温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隧道内双火源火灾,燃烧速率受火源间距影响较大,当间距从2D(D为油盘边长)增加到8D时,燃烧速率从20.43 g·m-2·s-1下降至15.61 g·m-2·s-1,并逐渐接近单火源燃烧速率;燃烧过程中火焰相互倾斜,倾角会随着间距增加逐渐减小,由18.3°减小至13.7°。由于两火源之间相互限制,火源之间区域内的热量不断积聚,双火源间近顶板温度明显偏高;双火源外侧远端近顶板处纵向温度呈指数衰减规律,与单火源远端顶板温度分布规律保持一致,但温度衰减因子会随着双火源间距的增加逐渐变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呈现出凹形分布规律,随着距火源距离的增加,温度迅速下降,后逐渐保持稳定,但稳定区间内的温度仍然较高,会对人员造成伤害。双火源间距对火源之间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随着间距增加,双火源之间的稳定温度逐渐下降,对人员疏散影响逐渐变小。双火源之间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火灾初期被困人员的施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3.
为评估当量比燃烧工况下掺烧甲醇裂解气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一台点燃式甲醇发动机为原型,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不同工况下的缸内压力试验数据进行模型标定。基于标定模型研究了当量比燃烧情况下不同裂解气替代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甲醇裂解气替代比会导致缸压峰值、放热率峰值上升,且相应的曲轴转角提前,燃烧重心前移,燃烧持续期缩短。甲醇裂解气替代比增大,相应的发动机循环指示功逐渐减小,主要原因在于当量比燃烧情况下进入缸内的燃料质量及其总热值降低。在考虑尾气余热回收后,增大裂解气的替代比,指示热效率会有所上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替代比为50%时达到最大值41.26%。 相似文献
954.
柴油机的燃烧系统是混合气形成质量的关键。为改善某高强化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在保证原机压缩比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了一种双层双弧脊分区燃烧系统——双层燃烧室匹配双排喷孔,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对缸内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燃烧系统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均优于原机,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会影响燃油在上下层弧脊处的分配,较大的上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对燃烧室顶隙空间的利用和上层弧脊下侧混合气的形成,较小的下排喷孔油束夹角有利于燃烧室底部凹坑附近空气利用率的提高和混合气分布范围的增加。因此,需要对上下排喷孔油束夹角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匹配,使得发动机的整体燃烧和排放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955.
956.
基于进气道三维流场测试装置、定容弹喷雾试验台和光学单缸机测试系统组成的缸内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可视化开发平台,开发设计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高性能进气道,并匹配了缸盖燃烧室和活塞,有助于缸内混合气的形成,提高燃烧速率;综合考虑排放与机油稀释量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喷雾靶点。对所设计的燃烧系统进行了光学单缸机试验和热力学多缸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进气道和燃烧室组织引导的气流在缸内形成高滚流,对喷雾油束有强烈的弯卷作用,极大促进了均质混合气的形成,并减小喷雾碰壁的风险;喷雾靶点的合理设计有效避免喷雾油束与壁面的碰撞,减少了机油稀释率和起燃工况HC排放;所设计的燃烧系统搭载1.5TGDI发动机实现了80kW/L、最大扭矩250N·m、排放较低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57.
在一台ZS1100柴油机上,以碳质纳米颗粒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石墨烯(GR)作为燃料添加剂(25×10^(-6)和100×10^(-6))分别加入生物柴油-柴油掺混燃料中,研究了柴油机的燃烧特性、经济性能和炭烟排放特性。结果表明,柴油中掺混20%体积比的生物柴油改善了燃烧过程,各负荷下滞燃期缩短,CA50提前,炭烟排放降低,但燃油消耗率最大增加了4.2%,热效率降低了2.1%。3种碳质纳米燃料添加剂的加入都优化了掺混燃料的燃烧,缩短了滞燃期,改善了燃油经济性,对比发现,添加100×10^(-6)的MWCNT后,缸压峰值最大提高了0.334 MPa,放热率峰值提高了17.9%,同时燃油消耗率最大降低5.0%,热效率提高4.4%。3种碳质纳米燃料添加剂的加入都降低了炭烟排放,且MWCNT和GR在高浓度时效果更加明显,其中100×10^(-6)的MWCNT效果最显著,炭烟排放最大降低了17.2%。 相似文献
958.
7.燃烧过程 第三代1.8L-TFSI汽油机已对增压分层喷射TFSI燃烧过程再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因此在平均有效压力提高到22bar(1bar=105Pa)的同时,增强了抗爆燃和防止提前着火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运转平稳性,而且由于汽缸盖具备整体式废气冷却功能,即使在边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因具有良好的残余废气性能和过量空气系数值而仍能使这种燃烧稳定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59.
960.
丰田汽车公司开发出1 款新直列4缸2.0 L 直喷汽油机,这是丰田新全球架构(TNGA) 系列发动机中的第二款自然吸气发动机,可以满足顾客对驾驶性、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期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