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30篇
公路运输   310篇
综合类   114篇
水路运输   50篇
铁路运输   58篇
综合运输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81.
《运输经理世界》2011,(9):131-131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8月7日召开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视频调度会,传达中央及部领导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强客运车辆源头管理,全力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582.
我国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防御性驾驶作为安全驾驶的新理念,是对交通安全教育模式的创新,逐步被公众所认知  相似文献   
583.
李树鹏 《铁道建筑》2023,(1):111-115
在既有杭深铁路福州南—福清区间并行建设福厦铁路正线、福州南动走1线和动走2线。这三条线路穿越云居山共修建五座隧道(新云居山隧道和1#—4#隧道),存在新建隧道小净距上跨既有清凉山隧道施工和新建隧道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针对新云居山隧道与1#隧道、3#隧道直立边坡进洞并行段、新云居山隧道小净距上跨既有隧道影响段、新云居山隧道与3#隧道小净距立体交叉段三个关键区段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提出在进洞并行段对直立边坡采用锚固桩加固,对新云居山隧道采用加强型衬砌,在上跨影响段对既有隧道施作加强型衬砌,在立体交叉段对3#隧道及中夹岩采取加强型技术参数。经数值模拟,所提设计方案能有效降低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明显减小衬砌结构隆起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进洞并行段地表、上跨影响段衬砌加强后的清凉山隧道和立体交叉段3#隧道位移均较小,结构受力状态良好,说明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584.
依托实际项目,运用FLAC3D进行后处理,模拟双侧壁导坑法用于V级围岩的施工,全面展示了暗挖隧洞右洞的分步开挖对左洞初期支护应力、右洞周围围岩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开挖洞在既有洞初期支护上产生的支护轴向应力规律,双侧壁导坑法和全断面开挖理论规律基本一致。开挖洞在双侧壁导坑工法下,地表沉降会出现下导坑较上导坑对地表沉降影响更大的规律。在偏压工况下,开挖对于地面沉降量在大偏压侧较小偏压侧更明显。导坑法对地面沉降会产生peck曲线的叠加效应,但最终沉降曲线满足peck沉降理论。  相似文献   
585.
近年来,各地汛期发生的内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排水防涝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现阐述了苏州某区域2021年10月10日暴雨积水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暴雨积水的防治建议,以利于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86.
为了研究特大断面城市道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依托重庆火凤山隧道工程,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特大断面城市道路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及其位移规律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部开挖的方法,围岩位移稳定需要的时间较长,仰拱与拱顶处的最大主应力值相对较大,而拱腰区域初期支护的最小主应力相对较大;隧道竖向相对变形值较水平方向相对变形值更大,约相差3~5倍,且这种差异随隧道断面形状的增大而增加;隧道上部围岩压力约为下部的1.44~2.16倍,呈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87.
探求城市应对暴雨洪水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遭受暴雨洪水袭击愈加频繁的状况,该文结合济南"七·一八"暴雨,分析了城市发生暴雨洪灾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城市防范和应对今后类似灾情的对策:一是科学选择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强调雨洪水利用和滞洪区规划,三是明确功能定位,构筑完善的防洪排涝排水体系,四是重视非工程措施建设,应对超标准洪水,弱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