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18篇
综合类   29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18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32.
关于重载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雷  姜岩  孙蕾 《铁道车辆》2007,45(8):6-13
通过对国内外重载货车缓冲器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大秦线重载列车运输试验结果的研究,对我国重载货车缓冲器的主要性能参数的选取、试验及评定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3.
34.
国内外货车缓冲器发展趋势简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礼本 《铁道车辆》1995,33(6):29-32
现代货车向重载,专用化方面发展,对一些专用货车,需要具备保护货物的功能,甚至在发生冲撞事故中也不应造成货物和车辆的破损,目前,各国均在研究能承受纵向冲击力过大的特种货车用的缓冲器,在众多的方案中,采用弹性胶泥缓冲器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5.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原山  马玲 《铁道学报》1989,11(3):10-20
作者分析丁以往纵向动力学模型失真的原因,并结台敞车冲击试验资料,提出一十用数字仿真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认为纵向动力学模型应考虑钩缓装置的质量、缓冲器回程的滞后现象和冲击摩擦系数随冲击速度的增大而降低的事实。文章以车列的互撞为例,得出的结论是仿真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6.
俄罗斯货车用弹性胶泥缓冲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俄罗斯货车用缓冲器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弹性胶泥缓冲器的特性。  相似文献   
37.
缓冲器特性曲线间断点算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处理缓冲器特性曲线间断点的4种算法:时间法、速度法、位移法及力平衡法,并比较了各种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速度法处理缓冲器特性曲线的间断点,比其它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8.
介绍了米轨货车橡胶缓冲器—— XJH-1的新型结构方案与设计计算方法。该缓冲器仅由盖板 -橡胶与隔板 -橡胶两个互换性单元构成 ,采用零初压力 ,制造与维修时无须专用装拆设备 ,具有重量轻、冲击力低和缓冲效果好的优点 ;而且安装拆卸方便 ,互换性好 ,制造与维修费用低 ,充分利用了缓冲结构空间 ;为开发大容量提速、高速和重载铁路车辆橡胶缓冲器奠定了基础。设计计算方法有效地应用到了缓冲器开发  相似文献   
39.
结合CRH_(2A)/CRH380A统型动车组用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特点,介绍了能够与CRH_(1/3/5)型动车组相互救援的车钩缓冲装置系统,并分别对前端车钩缓冲装置、中间车钩缓冲装置和过渡车钩的原理、结构和参数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0.
考虑缓冲器内部斜楔结构的动、静摩擦状态转换以及车体底架结构的缓冲效应,对货车用缓冲器阻抗特性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建立21,23和27t轴重混编货物列车的纵向动力学模型,计算和分析不同空车比例及位置、不同轴重及载重、不同车型的混编模式对列车各车辆间纵向冲动的影响;研究有利于减小列车纵向冲动、降低空车脱轨概率的混编列车编组方案。结果表明:在空、重车混编时,应控制编入空车的数量,且尽量将空车集中置于列车的尾部,且要避开全重列车最大压钩力附近的车位;在有不同轴重及载重的车辆混编时,应将较重的车辆置于列车前部,较轻的车辆置于列车后部,并尽可能地按车辆重量递减依次编入;在用不同车型的车辆混编时,应避免将车体刚度较小的平车和罐车置于列车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