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55篇 |
免费 | 82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235篇 |
综合类 | 5993篇 |
水路运输 | 4179篇 |
铁路运输 | 4012篇 |
综合运输 | 8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510篇 |
2022年 | 684篇 |
2021年 | 878篇 |
2020年 | 652篇 |
2019年 | 525篇 |
2018年 | 240篇 |
2017年 | 331篇 |
2016年 | 388篇 |
2015年 | 586篇 |
2014年 | 1022篇 |
2013年 | 1014篇 |
2012年 | 1032篇 |
2011年 | 1225篇 |
2010年 | 1261篇 |
2009年 | 1290篇 |
2008年 | 1294篇 |
2007年 | 1132篇 |
2006年 | 1073篇 |
2005年 | 954篇 |
2004年 | 986篇 |
2003年 | 964篇 |
2002年 | 728篇 |
2001年 | 695篇 |
2000年 | 537篇 |
1999年 | 389篇 |
1998年 | 361篇 |
1997年 | 341篇 |
1996年 | 378篇 |
1995年 | 284篇 |
1994年 | 249篇 |
1993年 | 204篇 |
1992年 | 217篇 |
1991年 | 214篇 |
1990年 | 202篇 |
1989年 | 19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65年 | 7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峄城沙河桥上部采用的跨径30m后张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属国内首创,通过设计施工测试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实用价值,本文还对该桥设计施工情况作了介绍和经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2.
为得到具有理想耐撞性能的铁道车辆承载吸能结构,分别基于多项式响应面法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四次响应面模型和Kriging法的响应面模型等3种代理模型,构造承载吸能结构的比吸能SEA及比吸能与撞击力峰值之比REAF关于设计参数的二次、四次和Kriging法响应曲面,结合遗传算法整体寻优分别得到这3种代理模型的SEA和REAF的最优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riging法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多项式的二次和四次响应面模型,四次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次之;但是Kriging法响应面模型拟合曲面没有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的光滑,其原因是Kriging模型采用的局部插值方法虽能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却不利于降低模型拟合过程中的数字噪声;整车车体碰撞仿真表明,承载吸能结构优化后的整车车体具有更好的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103.
详细介绍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巩义隧道下穿310国道的双层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的量测监控技术,为今后隧道下穿施工中确保路面"零沉降"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04.
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了将军品的"双归零"要求与8D问题解决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予以实施,一年多来明显提高了产品质量问题解决能力,推动了公司的技术和管理进步,得到了军民双方顾客的高度认可.本文对两种管理方法进行简介,重点对"双归零"管理要求融入8D问题解决法进行细化研究,并对实际应用情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带有护套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涡流损耗及其径向分布的解析模型.模型基于子域法将护套和永磁体子域径向分域,通过计算每个细分区域产生的涡流损耗进而得到转子涡流损耗的径向分布.为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通过扩散方程和磁导模型分别考虑了涡流反作用和定子开槽的影响.利用该解析模型计算了不同气隙长度,不同护套材料及其厚度对转子涡流损耗的影响.最后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解析模型进行验证,证明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6.
通过移动加权平均法与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的比较和具体应用优势,指出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管理中运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减少物资供应段与用料单位之间的矛盾,避免物资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现象。同时指出运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存在的最大问题"负库存"、"库存价异常"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108.
浅谈施工机械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全喜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3,20(5):52-54
分析探讨了施工机械经济寿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以经济寿命代替现行的折旧年限,并以年限总额法计算年折旧额的改革现行折旧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9.
110.
本文介绍了联接技术的机理,对扭矩法和扭矩/转角法两种拧紧工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论证了扭矩/转角拧紧工艺在发动机关键螺栓联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