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76篇
  免费   753篇
公路运输   5772篇
综合类   5189篇
水路运输   4610篇
铁路运输   3162篇
综合运输   596篇
  2024年   254篇
  2023年   912篇
  2022年   988篇
  2021年   1274篇
  2020年   974篇
  2019年   773篇
  2018年   306篇
  2017年   472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614篇
  2014年   960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931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900篇
  2009年   1049篇
  2008年   1088篇
  2007年   929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670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模拟软件Magma对铝合金轴箱前盖铸造工艺方案的充型及凝固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了2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综合考虑,确定采用水平压边冒口顶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保温砂套、局部冷却水管激冷等改进工艺,实现了冒口的圆满补缩,铸件获得了良好内部质量.同时在压边冒口下方增设内浇道以及使用过滤片,确保了铸件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42.
对CRH2-300型动车组制动减速度试验情况和摩擦系数利用优化方案作了介绍。对武广客运专线进行的摩擦系数利用方案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与原方案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摩擦系数优化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43.
为得到具有理想耐撞性能的铁道车辆承载吸能结构,分别基于多项式响应面法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四次响应面模型和Kriging法的响应面模型等3种代理模型,构造承载吸能结构的比吸能SEA及比吸能与撞击力峰值之比REAF关于设计参数的二次、四次和Kriging法响应曲面,结合遗传算法整体寻优分别得到这3种代理模型的SEA和REAF的最优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riging法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多项式的二次和四次响应面模型,四次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次之;但是Kriging法响应面模型拟合曲面没有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的光滑,其原因是Kriging模型采用的局部插值方法虽能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却不利于降低模型拟合过程中的数字噪声;整车车体碰撞仿真表明,承载吸能结构优化后的整车车体具有更好的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44.
45.
为满足铁道车辆更安全、更舒适的需求,采用了拓扑优化与形状优化相结合的结构优化法,以减轻铁道车辆车体结构的质量,提高车体结构刚度。  相似文献   
46.
对国内外列车牵引节能策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总结近年来在牵引节能领域普遍认可的3种策略,并对其中2个应用效果显著的策略进行展开分析。通过利用列车制动再生能量转换为牵引能量供同一供电分区的其他列车使用,是较为普遍的节能措施,但由于各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基建设施情况复杂、列车运行图多为固定版本,故在实际应用中,节能效果有局限性。未来可以考虑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对客流需求进行短时预测,根据客流预测计算生成满足需求的最优节能列车运行图,通过实时感知客流、动态调整运行图的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减少牵引能耗。  相似文献   
47.
在某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前期开发中,引入"分析驱动设计"理念,建立了隐式全参数化车体模型,并根据车体空间布置情况,设定了车体骨架5个厚度变量和4个形状变量的变化范围;通过试验设计建立了近似模型,得到了输入变量与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轻量化优化,获得了满足一阶扭转模态、一阶弯曲模态及弯曲刚度多学科性能要求的前期全参数化车体模型。  相似文献   
48.
运用子空间辨识数值算法直接辨识出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系统的状态方程,对系统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后获得模态频率和阻尼比,运用稳态图来确定系统的物理极点,最后获得所识别系统的模态参数。利用此法,对轨道交通车辆垂向仿真模型进行了模态参数辨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如以轨道不平顺作为车辆输入、以车体和构架的位移响应作为系统输出进行辨识,则即使在噪声信号较大时,仍能获得良好的识别效果;运用仿真模型的加速度输出信号进行辨识时,车辆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受噪声影响很大;当噪声信号为原信号的5%时,以构架加速度作为输入、车体振动响应作为输出,仍能有效地识别车体的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图像传感器输出的轨距左右偏移信号和左右高低偏移信号、加速度计输出信号和车体惯性平台输出的轨道倾角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得到准确的轨距和轨向测量结果。从理论上推导轨向的合成算法,对安装于轨距测量梁中心的轨向加速度计的响应进行重力和旋转运动修正后,与三角窗函数卷积运算,得到轨距测量梁中心横向位移的二阶差分,然后再通过二次积分和滤波得到左右轨向值。通过设计模拟低通滤波和相应的数字滤波器,实现了加速度滤波器的幅频响应与检测车速度无关,保证了系统的检测精度。对轨向加速度计测得的位移和摄像式轨距系统测得的位移进行比较,验证了系统测量原理和合成算法的正确性。经静态验证和现场试验,结果证明构架式轨距—轨向检测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性能稳定和故障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轨道交通可靠性计算假设事项、依据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实例,给出了可靠性计算的详细分析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