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97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1前轮摆头问题的提出 当前,汽车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一个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焦点之一是产品质量.要经受用户的挑选,要想赢得用户,就必须提供满足用户明确和潜在需求的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汽车产品不仅要求出厂时能达到应有的性能、功能,如载质量、速度、油耗等要求,而且产品出厂后要以其故障率、稳定性、寿命等适用性指标,即用直接关系到用户利益的特征--可靠性来评价.  相似文献   
72.
73.
74.
在分析转向节承载特点的基础上得出了转向节名义工作载荷的计算方法,概述了转向节疲劳试验现状,介绍了东风汽车公司最近研制的电动谐振式转向节疲劳试验台架概况,并从技术经济角度将它与当前广泛使用的液压式试验台架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5.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中的保安零件,其关健问题如主销孔、轮轴部位、减震器安装孔等。轮轴的车削加工采用可变速的仿型车床、磨削加工采用端面外圆磨并可在磨削过程中自动测量与补偿。  相似文献   
76.
汽车转向梯形机构设计中的参数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武 《专用汽车》2007,(1):40-41
《汽车工程手册》及《汽车设计》教材是目前国内许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人员设计时的主要参考书籍,但这两本书对汽车转向梯形机构设计中的参数定义存在一些问题。对有问题的参数定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正确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7.
谢峰  靳福  姜波 《汽车运用》2005,(4):41-41
内半轴圆锥滚子轴承预紧度调整内半轴圆锥滚子轴承预紧度是通过改变两轴承间调整垫片的组合厚度来实现的,减小组合垫片的厚度,预紧力增大,反之减小。先不装半轴油封,轴承上涂少许润滑油,选取合适厚度的垫片组合,对转向节支承座、轴承和内半轴进行预装配,用300~345牛·米的力矩  相似文献   
78.
通常检验转向节主销加注的润滑脂是否到位,是以润滑脂能否从主销上下压板的缝隙处挤出作为判断的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黄油枪从黄油嘴打不进润滑脂的情况。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加注方法。  相似文献   
79.
通过设计计算和分析,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公司产品,建立了前轴工字梁、转向节、主销等关键零部件设计计算公式。为今后同类产品的研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0.
本文中基于试验场强化道路实车测试,结合零部件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和疲劳耐久性能仿真,探求考虑小载荷强化效应与Miner准则两种疲劳分析方法对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预测的差异性。通过室内实车振动测试与有限元仿真联合分析,确定前转向节疲劳损伤危险点(即路试应变监测点);提取试验场强化道路实测应变监测点应变时间历程,经过预处理、时域加速、雨流矩阵外推和载荷谱分级得到10级等效应力谱。结合低载荷强化理论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10级等效应力谱的疲劳效应和损伤效应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Miner准则而言,考虑了小载荷强化效应使构件在加载过程中疲劳极限呈现上升规律,进而需要修正构件S-N曲线(简化),较初始S-N曲线向上偏移,基于修正后构件S-N曲线并应用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预估的转向节疲劳寿命较Miner准则提高了40.6%。此种方法考虑了材料强化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Miner理论未考虑各级载荷间相互影响和材料硬化瞬态行为影响的缺陷,对实际零部件疲劳寿命估计与轻量化设计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