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57篇
公路运输   581篇
综合类   362篇
水路运输   272篇
铁路运输   211篇
综合运输   4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通过建立浑水水库排沙时,库内清浑水位的变化方程.用水库实测排沙资料,试算出水库清浑水交界面动水沉降系数,给出了界面沉速公式,该公式用于排沙计算,与实测资料对比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该文介绍钱江新城两翼———“城市阳台”、城市阳台的组成及其定位、之江路下穿、管廊、地下停车库及地面休闲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995.
结合国内外筋土界面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试验方法、加筋材料、填料以及常用参数定义等方面进行总结,指出现行规范中筋土界面参数在加筋材料、填料及无试验资料时的合理取值等方面存在局限;通过对各种试验方法的分析,认为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是研究筋土界面特性的主要手段;然后详细讨论了各种试验方法测得的参数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获取的界面摩擦参数的关系;最后推荐加筋土结构设计时采用强度参数而放弃似摩擦系数,并建议在更加明确对加筋材料和填料要求的同时,完善现行规范对无试验资料时筋土界面参数的推荐取值。  相似文献   
996.
张发春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104-107
云南祥临澜沧江特大桥为主跨380 m的单跨钢-混组合加劲梁悬索桥,在加劲梁段的架设阶段,由于中跨加劲梁段的吊装等因素导致主跨侧主缆的水平分力要大于边跨侧。为了将索塔的塔根弯矩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该桥不采用传统的预偏索鞍法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即通过边缆拽塔法来实现调整索塔在施工阶段的内力。并重点阐述了边缆拽塔方法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及施工方法。该技术在国内尚属首例,国外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它的成功实践对国内今后同类桥梁的设计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金马大桥的桥面板、边主梁以及横隔梁分阶段一次浇注有别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可能会导致横隔梁中的预应力储备过于偏小和边主梁外侧可能因为变形过大而使应力超标,进而产生裂缝。文章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证明其横隔梁应力储备合理,边主梁不会产生裂缝,施工方法合理。此外对横隔梁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进行了施工阶段分析和研究,得出分批张拉预应力筋会使两道横隔梁中的应力更均匀合理的结论,对同类型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四渡河特大桥隧道式锚碇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系统的力学行为特征、围岩稳定状态、锚碇变位机理和拓扑效应。就锚碇体轴线倾角、长度、夹持角、接触界面粗糙度及结合程度对锚碇位移和岩体安息稳定性的影响作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夹持角控制着锚碇变位和破坏机理,夹持角过小时锚碇压密围岩土体,较大时锚碇前端附近土体则产生剪切破坏;锚碇长度影响接触面围岩应力量值,表现为非线性的自组织临界特征;锚碇体粗细对系统主要监控参数的贡献相对均匀。给出了锚碇拓扑参数的取值范围和针对性的设计措施,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公司在摩压机上生产的座圈类锻件经常出质量问题,主要是模具易变形,导致锻件杆部尺寸严重超上差。为了提高锻件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选择了较为典型的一种座圈,重点从工艺和工装设计上进行改进。锻件原工艺路线是下料(锯床)→加热(室式炉)→成形(630t摩压机)→切边(250t压机)→正火→酸洗。现准备采用的工艺路线是下料(锯床)→加热(室式炉)→成形(630t摩压机)→正火→抛丸等。  相似文献   
1000.
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混合梁斜拉桥问世后,在欧洲、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90年代开始受到中国桥梁界的关注。简要叙述了该桥型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