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0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807篇 |
综合类 | 172篇 |
水路运输 | 370篇 |
铁路运输 | 345篇 |
综合运输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63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正>1节油驾驶操作(1)起动车辆首先合上电源总开关,在供电正常下方可起动。(2)起动时打起动机每两次之间应间隔10秒左右,否则会损坏、缩短电瓶和起动机寿命。(3)起动后首先检查各仪表读数是否正常(如机油压力表:怠速时在0.1~0.2之间,水温表:视环境温度而定),在怠速运转3~5分钟后,方可起步运行,否则会因为机油润滑不够造成各零部件损坏。(4)采用一挡起步,起步后尽快换到高速挡(如路面条件允许,尽可能在100米内换完挡,行 相似文献
122.
船舶建造中一种先进的精度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荐一种基于先进的确保船体结构高度准确的新船建筑概念,并举出以先进的三维测量系统作为精度控制手段,在船体分段装配和大合拢过程中检查分段准确程度的实际范例。 相似文献
123.
125.
长期以来,总装车间反应KV12缸体在安装随动件室盖时,安装螺钉总是不能顺利地用风枪把螺钉旋入螺孔中,经常会在螺钉还未完全旋人螺孔中时,螺钉后部螺杆部分已与某些环销孔壁干涉,给装配质量和工人的装配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影响。针对以上现象,我们通过运用七步法,顺利地解决了这个影响装配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6.
不少汽车维修和使用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常会因经验不足而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以致某个部件或总成发生故障,甚至损坏。文中列举了汽车电系使用与维护中常见的一些错误做法,便于广大汽车维修和使用人员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27.
船体零件装焊阶段的编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焊阶段分析现代船体建造,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建造工艺的需要,通常划分为下列装焊阶段。部件装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装焊成部件的工艺阶段,典型的部件如板列、T 型材、肋骨框架等,组件装焊:将部件与部件或部件与零件装焊成组件的工艺阶段,典型的组件如舱壁板架、围壁板架、强肋骨框架等; 相似文献
128.
为研究注浆式榫槽接头附加张力装置的作用特性,在论述接头附加张力装置构造的基础上,基于接头试验结果分析加力棒位于不同受力性质区域的特性,明确附加张力装置的作用是延缓破坏和增加接头延性;然后,以长春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为例,对其所采用的各种类型接头的附加张力装置进行实际作用分析;最后,基于注浆式榫槽接头算法针对不同附加张力装置的设置从预紧力大小和加力棒位置两方面对接头承载性能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设置附加张力装置的接头,建议将加力棒设置在受拉侧,轴力较小时,适当增大加力棒预紧力值可以提高接头后期承载能力;较大预紧力值对接头承载非线性段起到明显作用,但对线性段影响甚微。对于附加张力装置在受拉侧接头,当预紧力足够大时,接头构造允许范围内将加力棒设置在距中心轴一定距离处能够发挥加力棒对接头后期承载的提升作用;对于附加张力装置在受压侧接头,应避免较大加力棒预紧力并尽量设置在距离中心轴较近位置。 相似文献
129.
130.
以中国标准动车组车体的生产制造为基础,系统论述动车组底架、侧墙、车顶、端墙、司机室等5大部件组装及车体总装技术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总结近10年的车体组装技术操作要领,展示铝合金车体制造从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最新成果,进而为铝合金车体制造标准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