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31篇
公路运输   883篇
综合类   35篇
水路运输   113篇
铁路运输   39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以单体蓄电池为研究对象,为解决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剩余容量(SOC)进行实时估算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估算方法。通过外接一个处于工作状态下电池周期性的恒定电流负载,测得一系列的电池工作电压,这些工作电压采用阶段斜率的计算方法求电池该时刻的剩余时间,从而推算出电池的SOC。证明了动态工作点折算到静态工作点的可行性。该方法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7%,通过软件可实施对温度、老化等因素的补偿。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误差小,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2.
103.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凡事,只有快人一拍,方能胜人一筹。2012年6月,当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出台后,肩负着"绿色能源驱动世界"重任的天能集团已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104.
环保是世界性课题,汽车绿色、节能、环保是行业要求。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国内各大车展上亮相的主要车企的环保、低碳车型,并对主流电动车性能、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5.
《汽车知识》2012,(5):12-12
宝马旗下的子品牌BMWi系,继i3与i8两款概念车后,在本次北京车展上又发布了第三款概念车型:i8 Spyder。确切来说,i8 Spyder概念车不算是一款独立车型,而是i8概念车的派生敞篷款。与i8概念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i8 Spyder拥有完全敞开的顶篷,而非硬顶或软顶敞篷。当然i8概念车上的亮点部分,在i8 Spyder上得以完美保留,比如宝马全新的eDrive技术。eDrive采用内燃机与锂离子电池提供能量的电动机配合驱动i8 Spyder。前轴由最高功率输出96kW的电动机驱动,后轴则由164kW功率输出的涡轮增压三缸汽油发动机驱动。i8Spyder的最高扭矩输出达到了550Nm,  相似文献   
106.
海外新品     
"GAERNE G KEIRA PLUS"山地自行车运动鞋图为GAERNE公司推出的"GAERNE G KEIRA PLUS"山地自行车运动鞋每双"GAERNE"自行车运动鞋的制作过程均少不了手工作业。这些鞋是在意大利的VENETO地区生产的,而且价格非常昂贵。对此,我们心里很清楚。但是,当一家能生产顶级摩托车及登山运动专用运动鞋的著名制鞋厂来生产自行车用的手工型运动鞋时,这就应引起自行车车手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7.
108.
奔驰在巴黎车展上推出了名为兰色混动的S400。百公里综合油耗7.9升,二氧化碳排放190克/公里,升级版3.5LV6汽油机功率205kW,电机15kW,扭矩160Nm,综合扭矩385Nm。  相似文献   
109.
《铁路技术创新》2009,(1):61-61
正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科研工作,但是铅酸蓄电池或镍镉蓄电池(Ni-Cd)在电力或混合动力型轨道车辆上的应用,仍然未达到成熟的水平。目前已经在轨道车辆上应用的包括镍金属蓄电池(Ni-MH)或锂离子蓄电池(Li-Ionen)。所谓混合动力型轨道车辆,就是驱动装置既使用接触网(或第三轨)电能,也使用蓄电池电能,或既使用内燃机,也使用蓄电池作为动力的有轨电车,以及铁路机车车辆。对装备蓄电池的混合动力型轨道车辆的要求是:根据车辆重量和工作半径配  相似文献   
110.
周凯航  王勇  吕锴 《上海汽车》2023,(11):15-18
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密封性能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动力电池厂家对于冷却系统的密封性能都做到了下线100%检测,如何提升下线密封检测良率,减少返工、提升节拍成为各大厂家都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从零件设计、模具开发、生产工艺和现场制造等方面对冷却系统密封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讨论,提出了合理提升冷却系统密封稳健性的途径,为接下来的冷却系统零部件设计及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