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3篇 |
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54篇 |
综合类 | 453篇 |
水路运输 | 242篇 |
铁路运输 | 207篇 |
综合运输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7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沈山高速公路路面表面层采用了AK—13A型抗滑表层结构,为了防止路面出现水损害等早期破坏现象,设计中对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调整。本文详细介绍了AK—13A型抗滑表层施工过程中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的控制方法以及试拌试铺过程中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等各道工序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92.
通过建立道岔垂向几何不平顺及刚度不均匀激扰模型 ,运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模拟计算了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影响。详细比较了提速道岔尖轨轨下采用弹性滑床板后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作用性能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 ,提速道岔尖轨轨下采用弹性滑床板后可大大减轻基本轨至尖轨区过渡段轮 /岔垂向相互作用 ,有效地改善道岔的动力性能 ,延长滑床板及道岔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93.
机车的黏着是有轨运输系统的基本条件,提高机车黏着性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介绍了黏着的基本理论,黏着控制的目标就是在机车运行过程中,通过对驱动力的控制,使实际的黏着系数尽量逼近于当时路况的黏着系数最大值,从而获得最大的平均牵引力。对现有主要的机车黏着控制方法(反馈与极值组合法、模型控制法、模糊神经网络法、模糊控制及其他控制方法)作了简要总结,介绍各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控制模型,比较其性能的优劣,指出模糊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法是两种很有前景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94.
一般认为产生曲线钢轨侧磨的主要因素是车轮对钢轨的冲击角和轮轨的两点接触。但在半径〉1 200 m的曲线地段,同样存在轮轨的两点接触和冲击角,却没有发生钢轨侧磨现象。文章从曲线上轮轨间接触形式、轮对运行行为、车轮与钢轨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轨道参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蠕滑力偶对钢轨侧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5.
建立了单轮对的粘滑振动数学模型,分析了多种因素对粘滑振动的影响,研究了钢轨波形磨耗与粘滑振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6.
697.
冲(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事故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志忠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26-28
本文对冲孔灌注桩施工中危害性最大的事故如坍孔、埋钻、掉钻、卡钻、缩孔、斜孔、弯孔、断桩、夹泥等提出了预防及一旦发生事故后处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98.
变摩擦系数条件下的轮轨滚动接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建立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在轮轨间使用与滑动速度相关的变摩擦系数定义切向接触属性,改变轮对角速度定义轮轨接触不同工况。在轮轨蠕滑工况下,通过对比取常系数摩擦系数和变摩擦系数的计算结果发现:变摩擦系数对轮轨滚动接触最大接触应力和接触斑面积影响较小;但是对轮轨接触斑内最大Mises应力、最大纵向切应力、最大横向切应力和蠕滑力影响较大,特别是对最大纵向切应力和蠕滑力影响幅度近20%;对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矢量分布的影响也应值得注意。不同工况时轮轨蠕滑率不同,变摩擦系数条件下的轮轨蠕滑力和剪切应力随蠕滑率增大而增大,当轮轨间出现完全滑动时,轮轨蠕滑力达到极限。 相似文献
700.
风化料-废旧轮胎片体(TDA)混合形成的轻质土具有重度小、透水性强等优点,可用于台背回填,能显著降低工后沉降。然而TDA在土中的质量比对加筋土挡土墙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针对以风化料和TDA混合料填筑挡土墙的性能开展了一系列比例为1:5的缩尺模型试验,研究风化料中的TDA质量比(20%、30%和40%)和条形荷载位置对挡土墙极限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模型中的加筋材料为自主研发的传感型土工格栅(SEGG),SEGG兼具加固和变形自检测功能,可以通过测试其电阻变化的方法实现对筋材应变的分布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的极限承载力在条形荷载距离侧墙0.4H(H为侧墙高度)时达到最大,同时极限承载力随着TDA质量比增加而减小;破坏时侧墙变形随TDA质量比增加而显著增加,同时侧墙形状随条形荷载的位置不同而不同;通过试验观察可知,滑裂面通过了每层SEGG的最大应变区域;随着条形基础与墙面距离的增加,滑裂面向更深处发展;当条形荷载距离侧墙0.8H时,挡墙破坏模式接近平面基础剪切破坏模式;当TDA质量比达到40%时,TDA与风化料出现离析现象。对比发现,20% TDA质量比更适用于加筋土挡土墙工程;当条形荷载距离侧墙为0.4H时,极限承载力达到最大;锚固楔体法适用于加筋土挡墙滑裂面;SEGG应变的测量结果与滑裂面的试验观察结果吻合较好,同时也证明,TDA质量比和条形基础的位置均对挡墙破坏时的滑裂面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