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63篇 |
免费 | 42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635篇 |
综合类 | 2398篇 |
水路运输 | 1422篇 |
铁路运输 | 1342篇 |
综合运输 | 3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524篇 |
2022年 | 678篇 |
2021年 | 768篇 |
2020年 | 552篇 |
2019年 | 305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201篇 |
2014年 | 398篇 |
2013年 | 309篇 |
2012年 | 466篇 |
2011年 | 513篇 |
2010年 | 439篇 |
2009年 | 447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329篇 |
2006年 | 355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340篇 |
2003年 | 313篇 |
2002年 | 260篇 |
2001年 | 235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过去的20年.日本马路上汽车的数量几乎增加了3倍,但与交通事故相关的死亡却减少了近1%。这些成效的获得,一方面和ITS智能运输系统的实施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化的仪表和安全技术的进步。日本的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重型载货车的安全技术。早在1992年5月,日本交通暑委托有关部门进行立项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工业管理官员、政府部门、汽车供货商深入到重型车和公共汽车的各个分市场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各种交通事故中.超载和交通拥挤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2.
43.
通过对铁路跨公路涵及其相关防护设施的管理要求及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铁路桥涵防撞报警系统的整体架构、系统组成与相关关键技术。通过内部模拟试验、现场验证试验,确定系统的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实用性。试验表明:该系统在报警准确率和响应效率方面表现良好,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了便捷式办公软件及移动端系统。 相似文献
44.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为实现牵引供电系统运维从自动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文在对牵引供电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平台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理念为牵引供电系统智能运维赋能,提出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牵引供电系统智能运维平台,阐述了该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功能,为后续牵引供电智能运维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5.
火灾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影响最为严重的事故之一,科学合理的安全疏散方案是突发火灾时确保乘客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地铁车站火灾疏散方案中的疏散路线难以根据火场情况动态调整。针对地铁车站疏散路径固定单一的弊端,基于地铁车站内的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人员分布信息和火灾发生位置,建立空间拓扑模型,利用改进的蚁群算法规划出耗时最短且转弯次数较少的疏散路线,实现站内乘客更科学高效的疏散,最后通过3个场景的案例应用验证本文所提疏散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6.
47.
从铁路物资仓储供应的数字化、智能化需求出发,阐述了铁路物资智能仓储供应系统的智能机理和典型特征,提出了该系统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48.
49.
雷云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11):140-142+147
城市轨道交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智能化维护水平,但在跨专业、跨系统的复杂运维场景中仍只能依赖多专业人员对故障成因进行逐一排查。分析了跨专业智能运维系统的建设需求,提出了该系统的逻辑架构及物理架构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跨专业结合部的设备故障诊断与分析技术。得出结论如下:该跨专业智能运维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该系统集成、融合了多专业的运维数据,可智能、高效地排查多专业结合部的设备故障;应用该系统后设备维护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0.
“1+X”证书制度的提出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积极探索,是职业教育特征的显著体现。文章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智能运输管理实务为例,开展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分析了课程课证融通的现状,提出了课证融通的改革思路和路径,主要从重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考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改革实现课证融通,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