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336篇
综合类   74篇
水路运输   35篇
铁路运输   103篇
综合运输   6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轿车覆盖件拉延动态仿真及成形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丰田轿车前围板拉延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探索了轿车覆盖件拉延成型数值模拟的一般过程。利用ETA/DYNAFORM软件对前围板进行了拉延过程的模拟,针对压边力、凸凹模圆角、拉深筋设置及坯料形状进行了优化设计,消除了拉裂及起皱现象,提出了模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沈里 《汽车工程》2004,26(6):755-762
分析、研究表明,轿车制造主要跨国公司已大举直接进境投资建厂,规避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关规定,促使或参与我国内资轿车产业的兼并及重组是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主要行为方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结合我国轿车制造业的实况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轿车制造业应该以重视创立自主品牌、培育在国际合作化前提下的自主开发能力;以B级车的开发为自主品牌创立的切入点;建立自主品牌产品的制造基地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简单介绍了确定轿车总布置尺寸的主要原则,指出所有考虑因素的确定都必须以人为根本,以满足人机工程要求为原则。讨论了人机工程尺寸与乘坐舒适性、安全性、操纵性、上下轻便性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简单的实例对优化总布置尺寸的过程作了初步介绍,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宁 《汽车工程》2003,25(1):34-38
自动变速器作为现代汽车传动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总成,对车辆诸多性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轿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的发展无疑反映了当今该项技术的潮流,自动变速器技术正朝着结构多挡化、性能高效化、换挡智能化和舒适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车身复杂钣金件的拓扑优化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红建  邱少波  林逸  张君媛  刘静岩 《汽车工程》2003,25(3):303-306,302
利用有限元方法,结合零件的造型、约束、受力和模态等特点,对汽车车身复杂钣金件进行了拓扑分析和设计。利用激光模态分析仪对实物进行了模态测量,分析结果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拓扑优化方法可以用于复杂钣金件的设计,并可以获得最佳的结构和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李硕  范炳全  盛骏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7):95-98,107
基于对交通流建模过程中将车型单一考虑为标准小汽车,忽略了现实交通量中车型的不同构成,本文通过对不同车型的动力特性进行标定,将其特性反映在跟车模型与车道变换模型中,并且利用交通仿真技术,分析了交通量构成对路段行程时间、车速、延误等动态特性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轿车车身结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轿车车身骨架结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通过对改变车身结构情况分析计算,研究了车身结构与其固有频率和振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管式骨架式轿车车身,可改变钢管外径来解决共振问题。钢管外径和壁厚对其振型改变很小。进行局部加强也可改变整个车身结构的频率,而且对减小局部大变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role tha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car characteristics have played in the rate of fuel consumption of vehicles over time. Using data from the Spanish car market from 1988 to 2013, we estimate a reduced form equation that relates fuel consumption with a set of car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for the sales-weighted sample of vehicles show that energy efficiency would have improved by 30% and 42% for petrol and diesel cars respectively had car characteristics been held constant at 1988 values. However, the shift to bigger and more fuel-consuming cars reduced the gains fro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dditionally, using the results of the fuel equation we show that, besides a natural growth rate of 1.1%,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affected by both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of oil and the adoption of mandatory emission standards. Moreover, according to our estimations, a 1% growth in GDP would modify car characteristics in such a way that fuel consumption would increase by around 0.23% for petrol cars and 0.35% for diesel cars.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应急情况下滚装运输所需平车数量缺口,同时为完善车辆自身应急保障能力,分析集装箱专用平车用于滚装运输需求,针对集装箱专用平车用于滚装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不改变车体结构前提下,通过加装承载板实现滚装运输的解决思路。结合集装箱专用平车结构特点,分析承载板的数量、尺寸、材质,设计承载板由承载面、横支撑架、渡板、斜支腿、受力面、绳拴构成,给出加装改造方法,并通过校核承载能力和研究适运范围,研究加装改造后的集装箱专用平车滚装运输能力,得出改造后的集装箱专用平车可以满足大部分滚装运输货物运输需要。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research, a Bayesian network (B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model the car use behavior of drivers by time of day and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driver and car characteristics. The proposed BN model can be categorized as a tree-augmented naive (TAN) Bayesian network. A latent class variable is included in this model to describe the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of drivers. Both the structure and the parameters are learned from the dataset, which is extracted from GPS data collected in Toyota City, Japan. Based on inferences and evidence sensitivity analysis using the estimated TAN model, the effects of each singl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 on car use measures are tested and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e features of each category of the latent class are also analyzed. By testing the effect of each car use measure on every other meas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ar use measures are significant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modeling car us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