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591篇
综合类   61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54篇
综合运输   3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71.
该文以桂林市丽泽桥为例,介绍自锚式悬索桥的设计与计算中的诸如:自锚式主缆竖直分力的平衡、水平分力在施工阶段的平衡等问题,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72.
该文以兰州市五里铺排洪沟为例,基于通畅排洪,美化环境,方便通行的原则,采用沟道清淤、沟道护砌、美化绿化、污水截流改造和改扩建基础交通的综合治理措施,彻底解决五里铺排洪沟存在的问题,对兰州市排洪沟的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3.
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构建综合交通廊带,使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在一致的平纵线形条件下组成整体式横断面,以节约用地,美化景观。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对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相关规范中几何设计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各种可能的共线模式,比选出能同时适应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的"路-轨综合技术指标值"和"路-轨大断面"横断面组合形式,指出共线技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尤其是城际铁路与城市快速路或一级公路共线模式,在城市规划或交通项目前期研究时,应充分研究共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74.
针对余泥渣土受纳场设计方面采用的设计思路和安全环保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详细介绍了受纳场的总体布局、填埋设计、边坡稳定性研究和绿化环保设计。  相似文献   
475.
吴延辉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28-30,40,6,7
桥梁不仅仅是一座单独的建筑,当它屹立在城区时,不但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而且被人们视为城市的标志。该文着重介绍了兰州白雁黄河大桥的方案研究,以及工程、景观设计的构思过程,可为桥梁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76.
宝鸡枢纽衔接陇海、宝成、宝中3条铁路干线,西宝客运专线拟建车站位于渭河南侧城市新区,结合既有宝鸡枢纽功能和现状论述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方案,从近远期工程的差异性、线路技术条件、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工程投资4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新建南环客运专线及新宝鸡客站为西宝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477.
简单介绍了广州市区庄立交第二层刚架桥的特点,并建立了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对其静力、动力进行详细分析,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8.
中山市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和水运两种方式。本文对中山市中心城区对外交通的方式之一 ,即 :道路交通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479.
本文结合西安市交通实际提出了交通信息综舍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建立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框架。该平台旨在采集与交通有关的数据信息,组织处理为共享信息,应用于政策制定、交通管理以及市民查询。本文重点探讨了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从交通信息种类、数据采集设施以及在西安市现状条件下的布设方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数据采集系统。从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种类、信息显示终端以及结合西安市的布设方案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发布系统,最后提出构建该平台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0.
We compare the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f Buenos Aires, Chicago and São Paulo. The selected cities represent distinctive combinations of land-use,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ransport policy. Analysis is centered on accessibility to downtown areas, where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converge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space is scarce. In two of the three cities institutional arrays that legally establish unified decision making have shown little capacity to launch fare or physical coordination between modes. In two of the three cities the concent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upply to historical downtowns has not been an attraction factor, and downtown uses have expanded to less accessible areas. Gentrification in Chicago is also another process showing that land u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transportation being only one of them, and not always a necessary one. In all three cases the use of railways, as a set of inherited infrastructures, has seen an increase whose magnitude suggests a link to modal reassignment due to increasing congestion. Scarcity of space in old downtown areas is being counteracted through more intense use, or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vertical space for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