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260篇
综合类   77篇
水路运输   33篇
铁路运输   95篇
综合运输   7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Use of the private car is often viewed as highly problematic. It is regularly associated with global phys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harm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high incidence of lifestyle diseases,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Attempt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generally include provision for day-to-day physical mobility based on alternatives to the private car. Labelled alternative transport, these modes include public transport, walking and cycling. Yet the private car continues as the preferred way to travel in many citi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eference can reveal under explored sites of resistance to alternative transport modes.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se understandings by examining the role the car as a time saving device plays in sustaining automobility. Its central proposition is that individual decisions to drive are not necessarily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save time. The paper draws on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journey to work in Australia’s largest city, Sydney. Using a systematic process of trip substitution analysis, a group of people were identified who could use alternative transport to get to work in the same amount of time it currently takes them to drive. These people then participated in a serie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here deeper attachments and motivations for private car use were explored.This approach has enable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layered understanding that informs the central proposition that individual decisions to drive are not necessarily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save time. Instead, automobility is sustained by appeals to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as well as the interminable pull of the sensory experience provided by the cocoon of the car.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resistance to alternative transport exposes a series of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of those planning for, and those anticipated to one day use, alternative transport.  相似文献   
42.
哈飞路宝正面碰撞安全性车身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哈飞路宝轿车车身设计的具体要求,建立了用于碰撞分析的整车车身结构简化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车身前部结构的几种设计方案进行了选择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整车车身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拟碰撞分析。模拟结果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采用计算方法和模拟过程正确,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以提高该轿车产品的被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3.
利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_lab模态分析系统测量了某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采用Spectral Ac-quisition模块测量了声传递函数,用PolyMAX(最小二乘复频域法)分析方法进行了模态参数的识别。通过试验分析获得了该轿车车内空腔共鸣频率和三维模态形状。该方法为控制和降低轿车车内低频噪声提供了参考,为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44.
车身产品开发过程中CAE分析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校  郭茂林 《汽车工程》2007,29(7):554-557,549
通过车身开发过程中的CAE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在车身产品开发过程中的CAE分析流程、分析能力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5.
文章结合现有的无证驾驶查处方式带来的问题和弊病,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介绍了无证驾驶自动查处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安装及关键技术,为无证驾驶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1976年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首次将1.5L、36.8kW自然吸气式发动机应用在高尔夫轿车上,从而掀开了现代轿车用柴油机发展的序幕。虽然起初人们不太接受这种曾被视为有些“粗野”的柴油发动机,甚至怀疑它的适用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柴油机在降低噪声和排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47.
徐学明  王丽  荣建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3):125-127,134
文章主要研究交通流中的混沌现象问题.在交通流混沌现象的研究中,引入混沌研究的重要方法--功率谱的研究方法,作为对混沌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依据.文中介绍了功率谱的定义、功率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对其计算原理和在实现过程中使用的函数加以详细的叙述.在其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上,采用MATLAB作为计算工具,并通过一个仿真的实例,对整个分析过程加以详尽的说明.根据仿真结果,得出交通流中存在混沌现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48.
王诗恩 《汽车工程》2001,23(4):270-272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测量汽车通过噪声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全面真实地再现汽车加速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为控制汽车加速噪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9.
奔驰轿车的行驶稳定性电子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稳定程序(ESP)控制系统是一种在各种行驶条件下能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的主动安全体系。ESP控制模块根据输入信号确定在当前行驶条件下,以下6种工作模式中的一些应被接通,即普通模式、ABS控制模式、ASR控制模式、MSR控制模式、ESP控制模式及ESP切断模式。  相似文献   
50.
丰田佳美轿车巡航(定速)控制系统的维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日本丰田佳美轿车巡航(定速)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该系统通常具有巡航(定速)、惯性滑行、恢复车速、加速及点动增(减)速等功能。阐述了该系统代码故障的维修及未显示故障症状时的维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