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14篇 |
免费 | 43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493篇 |
综合类 | 2762篇 |
水路运输 | 4267篇 |
铁路运输 | 2633篇 |
综合运输 | 2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498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766篇 |
2020年 | 672篇 |
2019年 | 509篇 |
2018年 | 216篇 |
2017年 | 313篇 |
2016年 | 336篇 |
2015年 | 500篇 |
2014年 | 653篇 |
2013年 | 659篇 |
2012年 | 760篇 |
2011年 | 862篇 |
2010年 | 808篇 |
2009年 | 796篇 |
2008年 | 895篇 |
2007年 | 742篇 |
2006年 | 626篇 |
2005年 | 534篇 |
2004年 | 458篇 |
2003年 | 447篇 |
2002年 | 390篇 |
2001年 | 284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113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6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992.
为分析高速铁路列车在追踪间隔缩小时的运行状态,根据准移动闭塞系统原理,设置列车区间运行和车站运行的演化规则,建立准移动闭塞条件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列车群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利用元胞自动机对京沪高速铁路线路"上海虹桥—南京南"运行图中追踪运行的10列车进行建模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到达间隔时间是制约追踪间隔的瓶颈,并得出后行列车满足追踪间隔4 min或3 min的情况下,其运行速度不受前行列车的干扰。 相似文献
993.
根据跨座式单轨车辆的侧倾方程推导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柔性系数计算公式,采用UM软件计算了跨座式单轨车辆以极低速度通过曲线时的车体侧滚角。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推导的柔性系数计算公式与动力学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建立多质点城市轨道交通仿真模型,以深圳地铁1号线为研究背景,将优化列车之间车钩力作为控制目标,在列车达到某一恒速运动和恒力启动加速运动2种工况下,分析车钩力与牵引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依据车钩力仿真结果,提出列车评价车钩力标准,得到列车合理控制策略。其间,采用2种模型并行试验、牵引力合理分组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试验结论。并基于列车计算以及仿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仿真试验的合理真实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地铁车辆运行标准前提下,列车在恒力启动加速以及恒速运行2种工况下,可验证最优控制策略并非列车牵引力平均分配控制策略,进而可得到列车最优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995.
996.
为了研究异步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并对电机的启动性能以及负载为阶跃输入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模型动态过程符合实际调速系统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97.
998.
液态金属限流器稳态温升限制其通流能力,笔者对液态金属限流器的发热和传热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液态金属限流器稳态温升的仿真分析方法。根据所提出的方法,对液态金属限流器样品进行了三组稳态温升仿真与试验,通过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得出液态金属限流器通流能力随通流孔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9.
对阻性负载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直流侧和交流侧谐波进行了傅里叶分析,该电路的交流侧和直流侧都会产生高次谐波。交流侧主要包含奇次谐波,直流侧主要包含偶次谐波,且高次谐波与谐波次数和晶闸管触发角均有关,同时利用Matlab/Simulink中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箱Sim Power System搭建的电路模型对理论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和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000.
船体曲面成形技术是船舶加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更好更快实现船体复杂曲面加工,一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借鉴插补原理,对传统船体复杂曲面加热线布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圆弧形板、s形板、帆形板和马鞍板的加热线。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分析四种加热线下钢板变形情况,并通过实验检验了插补形式下的船体曲面成形效果。结果表明:(1)插补算法得到的船体曲面加热线路程比传统加热线路程节约75%以上。(2)对有限元计算位移进行曲面拟合,得到的预测模型与实际船体曲面基本一致。(3)实验了四种曲面加热线,并将有限元预测位移与实验进行对比,二者误差在6%以内,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降低加工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