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50篇
公路运输   254篇
综合类   275篇
水路运输   260篇
铁路运输   1069篇
综合运输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01.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central to “good” governance of coastal spaces: developing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oastal zone can be understood by stakeholder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astal systems. Enhancing our knowledge of the range of processes that shape coastal spaces and define the total behavioural environment of the system remains a primary challenge for the coastal research community. However, this article raises the argument that current approaches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the preferred governing framework for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do not give sufficient emphasis to this fundamental need. Improving the basic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underpins policymaking at the coast is argued to be urgently needed. Issues such as that of developing a communality of the purpose and approach between stakeholders within the coastal zone (through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seem to claim the rights of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research agenda. However, the very nature of ICZM as “worthwhile coastal management” requires that integrated management represents more than a governing framework. Successful integration in coastal management must also be underpinned by knowledge of the integrated behavior of the system. Science has an increasingly marginalized position within ICZM and as a result geographers, contributing knowledge of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landscapes, are also becoming a disappearing breed in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702.
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建立了三维结构的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分别从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信息安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铁路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深刻剖析.技术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与应用安全;管理因素主要分为人员、机构和制度;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实施、运维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针对技术因素的各个方面,都从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三个层次的纵深防御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对于有效降低铁路信息安全风险,提高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障铁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有着积极的推动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03.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客运枢纽面临大发展历史机遇期,由于包含运输方式较多,运营管理模式多样,信息系统建设分散,导致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和信息服务不到位,滞后于基础设施的发展.结合典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梳理客运枢纽信息系统信息服务内容,提出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一体化”、“交换平台为中心”和“分散式”3种系统总体架构,以其为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04.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简称高铁客服系统)不间断正常运行,确保旅客便捷进站、候车、乘车、出站,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铁路局为例,分析了高铁客服系统故障原因以及设备、标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高铁客服系统和改进维修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05.
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是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资产使用的完整周期里,资产信息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层和管理人员很难对资产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掌握.本文根据铁路行业现状和科研企业需求,利用成熟的二维码技术,按照资产的计划、购置、管理、盘点、报废全生命周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监督统计工作智能化,使企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06.
随着12306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出与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原有铁路独立开发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货运组织和“门到门”服务的要求.利用SOA架构整合现有的货运服务系统,能够实现现有信息系统各功能的优化和重组,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的交互性、实时性.  相似文献   
707.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础上,从整体性方面总结运营调度系统特点,并对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发展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708.
本文对数据中心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内涵和属性,提出了符合铁路信息系统运营服务要求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架构,并对数据中心智能监控系统的作用、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智能监控系统的体系框架,确定了智能监控系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09.
列车司机驾驶仿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车司机驾驶仿真子系统是构建完备的列控仿真系统与功能测试环境的基础部分,该子系统有助于提高整个仿真与测试系统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针对司机驾驶仿真子系统,从功能需求、列车速度模型建立、软件仿真等方面对该子系统进行分析,引入AV8R-01型摇杆及SST辅助编程技术,利用Visual Studi0 2010编程环境实现了该子系统.本文利用较低成本的硬件平台辅以软件界面代替传统的驾驶实物平台,在CTCS仿真测试与司机培训等仿真平台搭建过程中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够起到驾驶仿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10.
针对CTCS3级列车控系统中无线信道的信息安全传输问题,本文设计了Turbo码的CTCS3级列控系统无线信道的信息安全传输方案,并分别采用了SOVA译码算法、Max-Log-MAP译码算法、Log-MAP译码算法进行仿真测试与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采用Turbo码技术,可以降低无线信道中误比特率,满足列控系统数据传输的要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