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8篇
  免费   92篇
公路运输   769篇
综合类   1114篇
水路运输   839篇
铁路运输   982篇
综合运输   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机调速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中.该驱动系统的所有稳定控制器均可用一个独立的Q参数来描述,由该控制器构成的速度环不仅能消除电机脉动转矩引起的速度波动,同时对其他形式的速度干扰也能进行很好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及存在噪声的情况下,在参考速度和负载转矩发生改变时,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都能获得鲁棒稳定性和良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2.
高速铁路安全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是交通领域永恒的主题,针对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大好机遇,本文对高速铁路的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高速铁路系统运行的特点以及安全监控技术的现状和特点,并试探性地提出了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3.
对采用地面电阻制动的城市轨道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进行介绍,利用Matlab软件对该系统建立了供电网络结构图,利用节点电压法构造矩阵方程,并对此引入的非线性方程组用牛顿迭代法求解.基于地面电阻制动仿真系统(GRBSS),得出电压、电流等结果,对地面制动电阻的容量计算方法和位置设置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4.
电力电缆绝缘可靠性直接影响电气化铁道及其设备供电的安全稳定运行.合理选择故障测试设备,准确、快速查找电缆老化故障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电力电缆老化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常用的老化探测方法,提出了光纤直流漏电流探测法,通过与以往的探测方法进行比较,表明光纤直流漏电流探测法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干扰,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35.
直线电机轮轨交通是一种采用直线感应电机LIM牵引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在分析直线电机轮轨系统列车牵引和制动特性的基础上,从列车受力分析的角度,建立直线电机线路参数分析的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直线电机轮轨线路的安全牵引坡度及启/制动距离.  相似文献   
136.
基于伽辽金变分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轮轨摩擦耦合热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轮轨摩擦热与钢轨接触区热膨胀位移、摩擦温度、应变和应力的关系。模型中温度场和位移场由耦合方程同时求解,但没有考虑惯性项和材料阻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与非耦合求解的温度场和位移场的计算结果一致,钢轨表面各点滑动位移的方向与车轮滑动方向一致,垂向位移方向先负后正;钢轨表面各节点进入接触区后,温度快速上升,但高温持续时间短;在滑动方向上,钢轨接触点先受压应变后受拉应变作用,垂向受拉应变作用,滑动方向压应力明显高于垂向压应力,钢轨接触斑前后节点滑动方向应变符号相反;垂向高正应变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接触斑后半轴上,最大剪应变与剪应力区在接触表层以下。  相似文献   
137.
应用键图理论建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模型,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键图模型和matlab的simulink仿真方框图相连接,并利用simulink的可视化功能实现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可视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将simulink仿真工具箱与键图模型相结合,可使汽车性能分析研究更为直观和简洁.  相似文献   
138.
利用直流斩波技术实现高速机车无变压器化交流传动系统结构是实现车载牵引变压器小型轻量化的一种新方案,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直流斩波器电路元件参数的确定.通过建立斩波器的暂态方程,推导出稳态时状态方程的解,揭示出元件参数和斩波器稳态工作性能的关系.在这一基础上,确定出一组合理的元件参数.  相似文献   
139.
一种新型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主要缺点,即需要大量的独立直流源,提出了一种新型级联多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通过提高直流源的利用率达到减少直流源数的目的.新型逆变器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控制算法也简单有效.仿真结果证实了这种新型级联逆变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0.
The paper proposes a “quasi-dynamic” framework for estimation of origin–destination (o–d) flow from traffic count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o–d shares are constant across a reference period, whilst total flows leaving each origin vary for each sub-period within the reference period.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over conventional within-day dynamic estimators is that of reducing drastically the number of unknowns given the same set of observed time-varying traffic counts. Obviously, the gain in accuracy depends on how realistic is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that total demand levels vary more rapidly over time than o–d shares. Firstly, the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quasi-dynamic estimator. Subsequently, it proposes empirical and statistical tests to check the quasi-dynamic assumption and then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quasi-dynamic estimator of o–d flows with both classical off-line simultaneous dynamic estimators and on-line recursive Kalman filter-based estimators.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real test site of A4–A23 motorways in North-Eastern Italy. Results confirm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assumption of quasi-dynamic o–d flows, even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constant distribution shares for the whole day and show that the quasi-dynamic estimator outperforms significantly the simultaneous estimator. Data also suggest that using the quasi-dynamic estimates instead of the simultaneous estimates as historical o–d flows improves significantl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Kalman filter, which strongly depends of the quality of the seed o–d flows. In addi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aggregation of quasi-dynamic o–d estimates across subsequent time slices represents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obtain o–d estimates for larger time horizons (e.g. hourly estimates). Finally, a validation based on an hold-out sample of link flows (i.e. counts not used as inputs in the o–d estimation/updating process) revealed the quasi-dynamic estimator to be overall more robust and effec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tested estim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